想法读书心理

每日分享71 :留意“反向塑造”的陷阱

2022-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李燕心灵成长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好,都希望用自己的养育和教育将其变得越来越好,并在这条道路上持续努力着。

可是,很多时候,为什么我们越努力,效果反而会越差?

比如,孩子刚学加减法时,可能会将3+6算成8,将12-5算成6,我们就会第一时间出来修正它们,唯恐他们形成粗心、马虎、不认真的学习品质。

“你看看,你怎么这么粗心,一点也不认真,这么简单的都算错了。才二年级你就这么马马虎虎的,以后可怎么办?”

这样的语言,是不是特别熟悉,是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语言?

细品之下,不难发现,不经意间我们就把不希望孩子有的品质“粗心、马虎、不认真”统统加在了孩子身上,并且还会像贴标签一样一次次在重复中,牢牢贴在孩子身上。

而且,还会不放过每一次孩子的错误现行,作为证据来证明给他看,你看我说的没错吧。

其实我们本来想要的是,那样不好,你快改吧,千万别成为那样的孩子。

却一次次用实锤向孩子证明了,你看看,你就是那个样子的。

这是一种多么奇怪的思维:我要先让你相信你就是不好的,各种各样的不好,以证明我是对的,然后你得听我的话,按照我说的来,因为我才是对的。

其实,当你在完成第一步的时候,即让孩子相信他就是不好的时,而且是各种各样的不好。这时的教育,基本已经失败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反向塑造”,一种南辕北辙的教育方式。这就好比,你想告诉孩子“你要往南走啊”,而手指的方向却是北方。

父母的语言是有魔力的,一句话,说多了,就变成了真的。

每个孩子出生,他原本有很多种可能。

但是,父母早期的定义,会成为孩子最初的出厂设置,限定孩子的发展。当孩子把父母挂在嘴边的评价,内化成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并深信不疑时,即这个出场设置一旦在孩子内心确定之后,就像在孩子的内心输入了一个最初的固定程序,不停地发挥作用。

一个本就是错的教育理念,我们又用这个错误的理念,不停持续发力,所以越努力,效果越适得其反。

我们的沟通模式里面,隐藏着很多的不易被我们察觉的陷阱,而这些陷阱容易让我们一不小心就把孩子变成了我们讨厌的样子。

家长无意识当中长时间的投射,会给孩子形成强烈的自我暗示,“我就是那样地不堪”。于是,这个无形中的反向塑造就成功了。

同时,现在还有一个流行的词“普信男”——明明如此普通,却如此充满自信。

这也是一个出场设置,这些男孩子,一定是从一出生就得到了充足的喜爱和肯定。

“我很好”——就是他们最初的出厂设置。哪怕他们在芸芸众生当中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也不会影响他们对自我良好的感觉,因为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不需要向谁证明,也不需要谁来确认。

“这个部分”不需要与事实相符,但是却可以起到比事实还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我们说的心理现实。这也是正向塑造的力量。

两种不同的塑造模式,会让孩子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还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塑造及幸福指数。

透过表象层面,看清楚其底层的本质逻辑,留意我们语言模式,留意我们的塑造模式,不要南辕北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