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是一个好官吗?

2020-09-06  本文已影响0人  兰海粟

    子路,是孔子的3000弟子之一,在记录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的言行的《论语》中,子路出现的最多,是名副其实的最活跃的弟子,他也以其活跃,正直,直率,果断,果敢的性格,在后世广为人知,也广为人们所喜爱,今天就让我们来扒一扒子路这个人的富有领导能力以及个人魅力的性格导致的最远大的志向——当官,为政,治理。

      一开始,子路是一个山林间的游侠,当时那个时代的游侠可不像我们如今所认为的飘逸,正义,勇敢,武功高强,而是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小混混,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当时的君子所歧视,孔子遇见之路后,通过讲一些能让子路心服口服的道理,让子路意识到学习的重要,于是立刻拜孔子为师,进入孔子门下,学习当时的六艺,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君子,在那里,他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有领导能力的天赋了。

      那么子路当官到底奉行着怎样的原则呢?他当官好不好呢?子路当官会出现哪些优势?那些缺点?从子路的在论语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一次,子路和孔子来的卫国,子路就问孔子 “如果为国国军让你来到这里管理国家,改革卫国,你会先怎么做?”孔子说“我会先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排好,以避免君臣之间的僭越问题”子路立马毫不犹豫地说“你这样太迂腐了吧!就不能用些别的能立马取得成效的方法吗?”

      孔子最看不惯礼崩乐坏的社会,所以想先正名,恢复周礼,从根本上解决世人不遵守礼乐的问题,这样做虽然进展缓慢,可是只要成功了,便完全制止了礼崩乐坏的本。可子路觉得这样做不仅没有丝毫的创新,完全维护了古代的周礼,而且刚开始根本达不到什么效果,对于比较弱的帝国,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可见子路可能会用成效很快的方法,直击当时的社会问题,就像现在的西药一样,立马见效,可以给病入膏肓的国家给予救助,当然效率很高是优点,却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到那个国家被从病入膏肓中拯救过来时,子路的办法就可能失去作用,因为他的做法也许可以让国家富强却不可以使国家的精神富强,比如孔子星星夜夜想做到的仁,子路就不会采取到他的治国方法之中:

      有一次,孔子让他的所有弟子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率先回答“我要治理一个弱小的,在许多强大的诸侯国旁边的快要灭亡了的国家,尽管老是被诸侯国欺负,国内又闹饥荒,我只要三年,就可以让这个国家彻底强大起来了,不再惧怕外敌的入侵,人民也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子路的强烈的自信心,也能看出他不会将仁融入到治国方法之中的弱点,导致孔子听后有些讽刺的一笑,觉得子路并没有抓到治国的精髓,如此治国方法导致治根不治本,没有太长远的作用。

      子路有着非常非凡的决断力,孔子有一次非常赞许的说“能只听一面之词,就能看出真凶的人,除了子路还有谁?”一般打官司有被告方和原告方,两者合称两面,一面之词指的是只听被告方或者原告方的话,普通人怎么做便是想要收取贿赂,颠倒黑白了,可子路不一样,他就是能从这一面之词中判出真正的凶手,不仅效率非常可观,而且据记载,从来没有办过一次冤案,办事的精确程度也不亚于其他新两面之词的人,深受老百姓的爱戴,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非常少,这足以突出子路的聪明才智,以及非凡的果敢,铁面无私,会察言观色的能力。

      正值无比也被子路划进了他的当官底线,无论什么人来求他,他都公事公办,一丝不苟。办案的时候绝不收取任何贿赂,报告的时候也不隐瞒,能够做好他的职权范围内的所有事,有一次一位大臣问孔子,子路算是大臣吗?孔子说“子路并没有达到大臣的标准,但是已经达到了具臣的标准”具臣指的是能够做好自己应做的事,负好自己应有的责任的意思,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之所以子路还达不到大臣的标准,是因为古代的大臣不仅需要有着很强的办事能力,也需要有很大的道德修养,必须心怀天下,令世人所敬佩才行。

      总体来说,子路是一位天生有着当官的资质的人,有许多为官的优良品质,比如果断,聪明,有决断力,能明察颜色,不讲究私情,同时,他也有鲁莽冲动以及治根不治本的为官方式。这些有好有坏的特点,让子路成为乱世治弱国的最佳人选,尽管也许在太平盛世发挥不到什么作用,但他的确是个适合打强心剂的好官,只可惜,也许做到他的能力的人很多,但真正有他正直的人有多少呢?微斯人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