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 来
文/闻心
归 来走入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追随着他的脚步,从湿润秀丽的江南到强壮广袤的大漠,从世态人情到人格文化,足迹留在了中国的每个角落,以歆羡和追索的眼光解读着中国文化的博大深厚,感受着中国历史的文明盛衰,心灵也因此接受着一次次文化的洗礼与撞击。如此的上上之作令人叹服之余,更叹息与它的相逢恨晚。
孤独的诗人陈子昂曾悲叹: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移花接木,在历史的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接上,在现代文明对历史文明的接力中,如果史学文化在我们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里留下空洞,那么民族文化的发展该是何等的苍白无力,孤独散落。纵然有更多的信仰,再多的使命,也难免陷于不能纵古通今的狭隘中。
穿梭于文化苦旅,领略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隐忍,延续与消匿。中国文明早在古代就创造了人类的盛世,曾将希腊的神话远远甩于身后,为了保留让人膜拜的文明,先人或建造,或收藏,或吟咏,试图用各种形式将其保留,以便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而在时间的车辄里,在岁月的风沙里,被一点点侵蚀。当然期间也不乏文化的罪人,一如道士塔的主人王圆箓,双手将文明出卖以换得贪享用的钱银。所以余秋雨先生为沦陷的文化命运悲痛,感慨。
然而文化苦旅如强大的磁场,纵使凋零破碎,我心灵的罗盘依然感应强烈。从莫高窟的色流变迁里,我骄傲我是飞天的后人;从阳关雪的黯然里,我回忆着一千年前人生的壮美。碑文里我解读着中国文人的命运,民族的精灵;就连小小的碑坊上也见证了古老的民俗文化。那藏书楼里的担忧天一阁的奇迹,无不是为着让文明的火种熊熊不灭;不管是五域,还是西出阳关的废墟,无不昭示着曾经的璀璨辉煌。我看到历史的精神蹒跚地走进了一个栖息的白莲洞里,沐浴别有洞天的酣畅,认识了长城的前辈——都江堰和三峡里远去的音容笑貌;游走于茫茫流沙中,醉身于一湾滔滔的清泉,粗犷里享受着漾人的明丽,就让时间定格这奇迹的美,美的极致吧!
这是历史的精粹,疏通了我的血脉,是神圣的洗礼,涤荡着我的灵魂,更是一种精神,驱动着我向上。它承载着过往,引导着辽远的未来。
当珍贵的文明像脆弱的水晶球摔落在历史的大地,发出掷地有声的清脆,就让这揪心的音乐萦绕吧。残缺印证着美好,消逝揭示着存在,悲伤积聚着力量。一个民族的美好传奇是不会被历史掩埋的,更璀璨辽远的未来是厚积而薄发的,我看到柳暗花明的希望在招手,这美丽的文化遗产分明在我的面前渐渐高大,如同东方崛起的明珠,沐浴我熠熠生辉,就让这美好的图腾永恒吧,我们当感激它,珍视它,领略它,保护它,发扬它。我们理当有这种泰然的心态,这样包容的情怀。作为中国文化的接力者,未来历史的塑造者,我们需要以更忧患的意识,更迫切的姿态,更有力的步伐,来完成自我教育的任务。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的不是一个进退维谷的时代,我们有后来者居上的优越条件,有学习文化的自由空间和历史原型,只要我们保持对文化不可或缺的敬畏与主动,抵制与青年人相悖的因循苟且、消极停顿,作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新人,身体力行地贡献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中。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希望的,我们感受到的正是“一种苦涩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