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五蠹》之三十二,混淆赏罚的思想卑论!
【读经典】
今则不然。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以其耕作也赏之,而少其家业也;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以其犯禁罪之,而多其有勇也。
简单翻译下:如今却不一样,因为有功劳被授爵位的,鄙视其他做官的;因为从事耕种受奖赏的,看不起其他家业;疏远不肯为公干事的,却说他不在乎世俗名利;违反禁令被定罪的,却称赞他勇敢无畏。
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缪也,故法禁坏而民愈乱。
简单翻译下:毁誉,赏罚的执行,竟然如此自相矛盾,所以法令遭到破坏,民众更加混乱。
【谈心得】
讲完厚赏重罚的重要作用,韩非重点分析了当时社会上对于赏罚的四种歪理邪说,驳斥了这些敌对法家思想的不利影响和破坏作用。
中国古语里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有些句子直译的话不好理解,韩非的这一组论述的主语都是特定的一部分人,代表了春秋时期的一部分社会思潮,实际上现代社会上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第一种“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说的是那些因为有功而加官进爵的一些人,却却鄙视有功之人做官,这是一种典型的羡慕嫉妒恨心理,自己可以得到,却见不得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得到。
这种思想是既得利益者对社会体制和国家法律的藐视,具有很强的蛊惑性,一方面是心态不健康、嫉贤妒能,纯粹的个人主义;另一方面也有自视清高之人不把君权放在眼里,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第二种“以其耕作也赏之,而少其家业也”,奖励耕种是春秋时期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在已农耕为社会主要财富来源的阶段,重农抑商是很正常的选择。但总有一些人看不起耕作者,嘲笑耕作者的清贫。
这是一种煽动社会不公不正的言论,是动摇国家农业根基的不当思想,在那个普遍为吃饭而努力的时代,嘲笑农耕者的大多都是贵族阶层和从事商业的人,他们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却消耗享乐大量社会资源,是法家思想重点打击的对象。
第三种“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这是一种典型的避世思想,自己不去为国效力,为民造福,却冷眼看时世,热衷于诋毁诽谤贤臣与君主,鼓吹“高其轻世”,推祟不羡慕世俗名利的思想。
这是一种让有才者厌世避世的言论,这些人往往不是真正的“避世”者,而是鼓吹支持“避世”者的人,扰乱国家正统和主流思想,这种思想隐秘性很强,危害性更大。社会总要往前发展,如果天下英才都抱着这种“避世”思想,那国家社会怎么会有前途,绝不能因为一点瑕疵就彻底地否定一切。
第四种“以其犯禁罪之,而多其有勇也”,这是典型的颠倒黑白之说,别有用心的将犯罪与勇敢混为一谈,无视国家律法,缺乏社会共识,丝毫没有公德心,无视国家律法与社会规则,简直就是妖言惑众。
这种思想却有很强的煽动性,欺骗性也很高,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往往一腔热血,被人利用了还不知道,看不到事物背后的危害,只是一味的逞英雄,这和当今社会的愤青们是多么的相似。
正是以上的种种歪理邪说,迷惑了大量民众,造成法令被破坏,社会更混乱,同时也警示君主们,一定要把国家律法作为行政执法的依据,把法制思想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单独个体的人很容易被外界事物与思想所左右,君主治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塑造社会的正统思想理论和主流意识文化,依法治国、奖罚分明就是教化与规范民众的正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