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样式那么多,我该照抄哪一种?《思考的技术》
内心一直很想变成那种,对问题本质和逻辑思路非常清楚的人,但是我发现自己缺少主动性,探究的非常少。周围人也常常建议,设计师们要保持好奇心,但是真正去做的时候,怎么产生好奇,反而对我来说成了难题。直到最近看完《思考的技术》,突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书中第四章写到:
现今的经济已不同于牛顿的时代,我们要准确无误地做出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以科学的方法思考,则可做到整体控制。用科学的方法思考,就是对于任何人所说的任何话,皆抱着“为什么是这样”的想法。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人对你说“天空是蓝色的。”你的反应是:“是啊,天空是蓝色的呀!”这就是人文的方法。若你的回答是问“为什么”,企图探究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理由,并且做一些动作验证这样条件下的天空就是蓝色的,这就是科学的办法。
举个小例子:
在我最开始进入电商时,发现所有的品牌,展示样式,长得都大差不差,似乎品牌就该长这样,如果非要说不一样的地方,不外乎字的内容从左移到右,衬底从方变成圆的区别。点击效果,也就一直维持在一个还可以的状态。每次到工作上涉及到品牌的时候,就简单的拉一个框示意就好了。
后来有一天,开始有设计师尝试,增加了单个商品的透出,发现万年点击数据不变的品牌团,突然有了一个非常显著的提升。当这个方案被验证数据效果好之后,哗啦啦很有一波产品的品牌团,都变成了这种品牌海报+单品透出的样式,如果又一定要说区别也不外乎,是透出3个还是6个商品;支持横滑还是不支持横滑;品牌海报区高一点还是低一点。
甚至到现在,有的品牌团,为了屏幕效率,把这个坑位做到了极致——不要品牌海报图的纯商品样式
那么我作为设计师,是不是只要跟风去做,就可以了?现在有这么多种类的样式,到底选择哪种呢?如果这么做,可能我就永远是一个“追风者”,可能我的工作随时都可以被任何人代替:因为跟风,是最不用脑子,谁都能做的事情。
那么,我们一起回到最初品牌+单品的方案:大张品牌海报图+清晰的文案,在最开始是为了和单个商品做区分,海报图给到品牌商家做自己品牌调性的传达。那为什么单品透出点击就会增加?在电商工作的同学,实际上并不难推测:一个品牌卖的商品可能上百件,种类少说也有几十种,海报图除了显示这个品牌的调性之外,告诉你这次卖的是春装还是冬装,是扫地机还是零食,也是它的功能点之一。但是直接把商品本身透出来,是不是更加直观明了,而且现在有个性化推荐的加持,使得透出的商品与用户相关性更强,所以点击效果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与该产品的设计师聊了之后,就证实了这个假设:更明确的商品品类+个性化推荐加持,是造成点击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那么我在想,是不是商品透出的越多越好呢?如果不是,多少是个度呢?这时可以把每个品牌透出的单品数据埋点,监测用户单个商品位置的点击数据,一定可以得到一个衰减的曲线图,可能如下:横轴是透出单品的位置排序,纵轴是品牌团商品总数。此时不仅可以看出个性化效果与商品总数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出大概在透出第几个商品时,会有比较大的衰减。这样一来基本可以得出,品牌团透单品最科学的数量了。(这只是其中最粗暴的方法之一,点击很可能还可能与类目、品牌调性、用户属性等多维度相关)
(此图是我瞎编的,去拿自己的产品试验下结果,如果直接用,出问题我可不负责的呀)我们再看看,为什么会出现,没有品牌海报图的样式?
通过对比,基本上不展示品牌调性图片的情况,多出在这个品牌本身没有心智,或者是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品牌的情况。这时品牌溢价就显得非常弱。不如把更大的展示空间给到能明确确定类别的商品本身,同时这样设计更节省屏效,反而效果会更好。当然同样要做验证假设的步骤,产生设计的设计师,也向我证实了这个假设。
到此,如果我再来做品牌设计,如果品牌调性非常高,想展示大牌感,就用品牌海报图来凸显品牌本身的调性;如果想增加页面的点击数据,至少可以透出此品牌的1个个性化商品;如果品牌调性比较低,品牌溢价非常弱,不如干脆把更大面积给到 个性化/爆款 商品,用商品本身吸引用户点击。
因此,如果一开始不去探究“为什么”,只是听说效果好所以就搬过来,很可能同样的设计在别人那里好,到我的产品上,不仅起不到同样的作用,反而会牵扯出来其他问题。正是探究了“为什么这么设计”的原因,在之后的产品设计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我就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调性、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给出设计方案,并在阐述方案时,会更有说服力。同时这个模式,在设计店铺入口、直播/内容型导购入口设计等,都可以拿来参考。
千万不要不去探求什么才是真实的,就轻易的完全相信别人的话。现在的我们连专家、天气预报都知道不可全信,为什么要绝对的相信周围和你一起工作的‘同为一般人’的结论?
问为什么→找出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努力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这才是科学的做事方法。
逻辑思维的能力跟演奏乐器的能力一样,只要经过训练,任何人都可以具备。——《思考的技术》所以这个过程,我也在慢慢学习养成中。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