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Part 2:个人常常是集体的缩影,之所以被当作个
个人常常是集体的缩影,之所以被当作个例,只因还没有被放大来看。
巴特勒参照历史悠久的哈蒙理工学院,为自己创办的假大学命名为南哈蒙理工学院。整个过程中他并不是单打独斗,帮助他的几个朋友都面临着和他同样的困局。
在这里,有整个州最棒的棒球手,但因为膝盖受伤再也无法打球;从一年级开始就为耶鲁大学努力,除了耶鲁没有填报第二所学校,最终却没被录取的罗莉;这里也有无学可上,在便利店打工遭店长开除的格伦。
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作: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或许此前这些人交情不深,但这件事,已经将几个人牢牢绑在了一起。
为了让这所假大学更像那么回事,只停留在有官方网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租了一栋废弃精神病院,亲自动手进行改装。
修缮一新的大楼,的确像那么回事,没能如愿进入耶鲁的学霸罗莉又喊来自己的学生本色出演。
至此,整个大学校园,唯一缺少的就是院长了。而院长,也正是巴特勒父亲执意要见的人。
巴特勒考虑的院长人选,是帮自己做网站的好朋友施瑞德的叔叔,本。
本曾经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但他受够了教育界那一套,院方想开除他,他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递交了辞呈。失去教师工作的本,生活得并不顺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也是一个不被接纳的人。
作为临时聘请的院长,本还没有很好的适应这个角色。在应付巴特勒父母时,本依然是那个个性十足的本,若不是巴特勒及时提醒,险些功亏一篑。
终于,巴特勒的父母满意地离开。巴特勒和他的伙伴们都以为暂时解决了问题,却没想到阴差阳错之下,南哈蒙理工学院迎来了更多的学生。
来的这些学生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被其它学校接纳的人,只有南哈蒙同意了入学申请,可这仅仅是网站设计之初的漏洞所造成的。如何处理这些学生,是摆在巴特勒面前的一大难题。
柳青在《创业史》里写道: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往往只有几步。
对于这些人的遭遇,巴特勒感同身受,但他依然纠结,毕竟不是一件小事,团队的意见是退还学费。
当巴特勒站上主席台,热切的目光和欢呼让他始终无法说出口。如若拒绝,就意味着这些人失去了目前来说唯一的机会。
巴特勒犹豫不决,在被患有注意力涣散失调症的杜兰普接连打断时,巴特勒给了他发言的机会。杜兰普说,父母第一次对他说因他而骄傲。
正是这句话,犹如利剑划破长空,巴特勒的顾虑也随之打消。难道这些人就没有机会被接受吗?
每个人都有梦想,只是差一个机会而已,巴特勒愿意给他们这个机会。
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没有人能预料到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才使得人生中处处充满惊喜与挫折。
生活就是这样,没人会一直顺利,也没有人会一直受挫。能咬牙撑过低谷的人,都是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