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语言是这样的
近期我在看《语言学的邀请》这本书,这本书要讲的内容是语义学的内容,对我来说以前都是不太熟悉的,就像推荐的序里说的,看这本书经常会产生“哦,我明白了!”的反应,这就是学习的乐趣所在,就像有人揭开了此前一直垂挂的帘布。如果看到了一本书,里面所有的内容都很熟悉,那么多数情况下不会从书里学到什么。
语言和生存是息息相关的,语言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他生物就不能像人类一样一代代增进智慧和知识。在现代社会不合作会寸步难行,比如制作电视剧,制作汽车,飞机起飞等所有习以为常的事情,这些必须要有语言作为媒介。
符号不是其代表的事物,地图不是其代表的地区,言辞不等于事实。
金钱,勋章,制服就是属于符号一种,他们代表着某一种事物,但是要知道符号本身不是他们代表的事物。比如演员扮演的角色不代表是本人。人们常常被鼓励将符号按被代表的事物来看,比如日本学校失火,人们冒生命危险抢救天皇的照片。宗教信仰的标记重要性大于宗教信仰本身。
言辞世界范围很广泛,包括从好友、学校、报纸、书本、谈话、演讲、电视、电脑等经过语言这一媒介所知道的世界。对于孩子来说,言辞世界像是地图,如果从小接触到的言辞世界和后面个人感受到的世界不一样,相当于地图是错误的,不能代表实际的地区,那么小孩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麻烦,浪费精力。
有的家长选择一些虚幻的或者不代表所有真实的言辞世界让孩子知道,孩子长大时会不适应实际,如果和现实脱节过于严重,很有可能会落到进精神病院的地步。
每个人都承袭了许多无用的知识、错误的印象和谬见(以前认为正确的地图),学到的东西总有一部分是必须抛弃的。
什么样的表述才是客观的?
首先是可证实性,可证实性发展到最高的程度,就是科学的语言,比如如2×2=4,100℃等,不管什么人,看法是一致的。
其次是避免推论和判断。
推论是根据已知的事物,对不知道的事物所作的结论。比如写“他很生气”,这就属于推论,这是从“他拍桌子,乱扔东西”观察来的。
判断的意思是作者对所描写的人、事、物的所有赞许或不赞许的表述。比如说“老张在说谎”,这就属于判断,如果要客观的描述,应该采取容易证实的说法:“老张说忘带车钥匙,可没几分钟,他从口袋摸出手帕时,一串车钥匙掉了出来。”
判断往往会阻碍思想,判断下的太早,往往会看不清楚近在眼前的事物,有人写文章喜欢先下判断,比如先写她是个很善良的女子,后面的内容只能根据这个判断来进行描写,这样写的内容乏味缺少想象力,人物的性格也不是很立体。
不同人也是一样,乡下老太婆讲不了几句就会有结论“好心有好报”“活该”,而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多的时候在陈述事实。
如何用语言传达感情?
重复的语句会让人印象深刻。用“我们”和“你”可以和读者拉近感情。隐喻、直喻、拟人化可以很快唤起印象,表达情感,而讥讽、感伤和幽默,还有故意用不当的比喻,会产生一种冲突矛盾的感觉,比如臭豆腐和西施这两种相关的感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成为豆腐西施。
表达感情的文学一不定是“真”的,比如西游记、爱丽丝漫游仙境,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世界。
读者在欣赏文学时,需要或多或少的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角色,成熟的读者能在作家的引领下,象征性体验到不同的有些有肉的人生。这些是我们可以和世间很多人联系起来,可以同情别人的基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