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悲与喜

2022-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寂嫣然的小屋

人从出生起就开始迎接创伤,一辈子的主要任务无非是挣脱创伤羁绊,在创伤中寻找解脱和幸福。

早期的伤害主要来自父母。冷漠、训斥、强制、吓唬、打骂,吝啬,包括经常性的讲道理......都在制造童年创伤。

不要以为把孩子折磨一顿,他擦擦眼泪,就啥事没有了,其实一个小小的疤痕已经留在他的心里。来自父母有意无意的伤害,在生命中落下的疤痕最早最深,也是对整个生命质量影响最大的。

一个人成年后是否有力量回避伤害,减少伤害,抚平伤害,不制造伤害,和早期的创伤程度有关。早期创伤经历越多,程度越重,后面随之而来也会越来越重,这是一种能量吸引,或者说是心理惯性。

皮肤上的疤太多,人会变得难看。心理上的疤太多,命运会变得难看。

尽量少给孩子制造创伤,从少让他哭泣做起——绝不是压抑着不让哭,而是听懂孩子的哭声,回应他的问题,想办法帮助他,让他开心起来——这要求父母做到的仅仅是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心爱你的孩子,而不是用成年人的强势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征服一个幼小的人。

以上来自今日尹建莉的微博发文,结合今早下楼电梯里发生的一幕,是真实的教育意义。

在等待电梯的过程中,听到楼下有哭闹的声音,电梯往下了几层,进来了一位婆婆的小孙子,这男孩大概上小学一年级的样子,进电梯就在呜咽着哭泣,一边抽抽一边说着听不太明白的内容,然后伸手去打了婆婆,这位婆婆立马反击,用手掌不停的删这孩子的耳朵,在电梯的十几秒时间里,估计煽了小男孩五六下耳光,听到真是生疼,走出电梯时听到小男孩说,婆婆讨厌鬼,再也不想和你玩了。

不知道平时的生活中,这位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能促发这小男孩在表达情绪时,对身边人使用的是暴力打他的婆婆,这位婆婆利用大人的权威,也许还夹杂着电梯里陌生人面前凡人所存在的面子思想作祟,这每一巴掌得给孩子造成多少的心理创伤?

这孩子早期的儿童创伤中包含了他的婆婆对他的作为。

冷漠、训斥、强制、吓唬、打骂,每一件都是在制造童年创伤。电梯里的短短时间,可以完全展示出来。

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都会侧身不愿意成为观众,那样的伤害看得人难受,却出于边界感无法做什么。孩子的年纪已经有羞耻心、面子等大人都有的心理活动,不愿意正视。

今天和好友聊到家庭开支,她上小学的女儿开始有托班、画画、阅读课,鸡娃路日渐明显,两夫妻都很努力,却也存不了钱,让我提前感受到了养孩子这件事作为长期投资,需要为人父母付出多少的辛劳,钱力、心力都全力以赴。所以哪位家长能像超脱世俗般说:我只付出,我不会对孩子有所期待。

突然间也就很能理解那些用力鸡娃的家长,要跨越心态超脱是很不容易的。

今日阅读《此生未完成》光头在文末回忆说,于娟在生命的长河消失前,长时间伏于案前写文字,那是她真正的快乐,在回忆和于娟相守的十五年里,一个快乐、洒脱、要强的女子在孩子出生后自然成为了一位合格的母亲,有了更多的归宿和牵绊。

对于养育土豆,在整文中未提及太多,但我想,活得有趣,在贫瘠的日常中用健康的身体来发光,用成长制造快乐,也许才是成年人抵抗生活困苦的不二法门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