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孩子人生——序》草稿
孩子学习问题,令人堪忧
有报道称:中国四个家庭有三个因“陪读”而“开战”!
若输入“陪读烦恼”上网一搜,相关的段子也琳琅满目:
不看孩子写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看孩子写作业,鸡飞狗跳、呜嗷喊叫……
我是个多么好脾气的人,但是面对孩子的辅导就分分钟恶魔附体了,我要做好乳腺增生,脑淤血,心梗的准备,要不然先买份巨额意外保险吧……
当爸爸陪娃写作业,那真是父爱如山体滑坡!
孩子现在三年级了,很庆幸我还能活着!
有没有别的苦力让我干? 搬砖背水泥都行, 来跟陪娃写作业交换, 陪娃写作业这事简直太伤人了了! 一想到这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我就心脏不好了!!!
生个孩子不容易,养个孩子更不容易,伺候一个读书娃,比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还要不容易!
这些段子,幽默夸张中透着无奈、困惑、痛苦和辛酸,没有亲身体验很难想象。
本书作者林红老师,二十多年前,为自己小学五年级孩子,误打误撞走上了校外培训路。
“房子有了,车子有了,孩子怎么办?”
“家长、老师对任何孩子都有帮助义务!”
“所有孩子都有权从成人身上获得帮助!”
……
秉奉信念,潜心探索,一路前行,为破解中国孩子读书之“苦”,中国家长教子之“痛”。
如今,她年过六旬依然专心耕耘在第一线。
二十多年经验于此书分享,她只愿天下家庭因孩子成长尽开颜!
———————————————————
亲爱的家长,当你有缘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也许你心里焦虑滿滿,也许你心里期望满满,也许你想在这里找到一扇窗一道门通往更为光明的前方,也许你想尽快成长自己,为更好引领孩子在漫漫人生路上走得更为顺畅。
这本书更多的讨论,是中国家庭教育和中国学校教育之间,矛盾冲突的解决之道;还有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家长奉行的“爱和自由”教育理念,落地实践时出现的一些问题。目的是为让我们孩子,拥有爱和自由内心还能衔接中国教育制度。
毕竟绝大多数孩子,只能在中国公立学校走完他的学习路程,完成他的一段生涯。
我国学校教育虽历经改革,但至今仍脱不了应试这座独木桥。社会早己进入了分数不等于人才的年代,然而每年“高考状元”现象却愈演愈烈。
2017年高考结束,山东省某市,惊现高考状元身着红色状元服骑马游街,敲锣打鼓引路人驻足。
恩平黄冈实验中学的男生伍正涛成为2017年该市高考理科状元,某地产公司奖他一套状元房。这也是恩平连续第二年奖出“状元房”。
……
如此轰轰烈烈的状元文化,可见国人从上到下从官到民,用分数衡量学生优劣,已到了空前热衷地步。
近几年教育部多次发文发声,对此进行干预,才让这种势头有所遏制。
横看世界,美国也有“高考状元”,但评选标准却与中国大不同,除分数须是大学入学考全州前30名外,还参照学生特征、领导才能和社区服务活动、个人陈述以及小论文的分析等诸项条件进行评选。
纵观中国历史,古今高考状元的含义,其实有着质的不同。
古代“高考”主要是为选择各级官吏而设,选择人才的标准是拥有实实在在治理国家能力,是对读书人的终极检测。故考试内容中有很大部分与当时的社会实践相关,其中的“策问”最典型。它要求考生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吏治等有关方面的问题,表述自己观点。所以古代的状元不仅仅要读好书本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以及在政治实践中的独到观点。
而如今高考只是漫长读书生涯中一个驿站,是读书路上一个新起点,考完后是继续读书而非直接服务国家。因此,再高的分数都无法判断考生是否符合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标准。
如今,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起跑线的输赢并不决定终点成绩。在马拉松比赛中成绩最好的选手,懂得控制起跑速度不要过快,这样才能够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收放自如。
所以,就有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时,高考状元光辉不再,荣耀成为过去式,无情的社会就将他们吞没的案例。
据报道,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刘宁大学毕业,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从高考状元到流浪街头,刘宁的经历让人唏……
无独有偶,在湖北省阳新县,每天早晨,都有一个戴眼镜的男子提着鼓鼓的手提袋,走进一个个垃圾堆,埋头捡饮料瓶、旧报纸。然而早起路过的行人们谁都不会想到,眼前的这个捡破烂的竟然是1996年湖北高考状元于淮。状元堕落只因家庭变故,一直沉浮于书海的心抗不动人间悲凉。面对世态,曾经夺人眼目的状元高分成了无力撑起沉重人生的细竹竿。
可以说,如今的状元与古代概念和实质上都大不相同,这只是一个曾长期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的国家,羡慕和追捧“考而优则仕”遗留下来的现象,也是国民集体潜意识里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中国的唯分数论,决定了中国学生在通过读书学习这座独木桥时更为艰难,每个人内心终其一生苦苦追求的人生意义也就更难体现。
记得很多年前,有个初一学生因抑郁不愿去学校读书而来咨询,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活着”。我带的初中生,在用卡牌做自我心理探索时,也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
缺少意义的生命自然不会珍惜,如今孩子稍不高兴就会剑走偏锋,跳楼、自杀、自残、离家出走经常挂在嘴边,抑郁症患者与日增加。而这些,在物质匮乏年代,孩子眼睛仅盯着父母手中食物那个时候,是闻所未闻的。
有报道显示,中国青少年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
“其中几组数据值得我们深思。
一、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二、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
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三、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
从对中国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分析来看,最典型的自杀是长期学习压力导致的瞬间崩溃,自杀的诱因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中国孩子的学习任务是超负荷的,这必然引发思维短路、冲动、脆弱。”
有家长可能会觉得,自杀和抑郁是孩子不快乐才会出现。他们是否从小缺少父母陪伴?是否从小没有“爱和自由”家庭教育氛围浸泡?
网上曾有报导,湖南省郴州九中初一183班女生徐远方,一个身材纤细的13岁花季少女,从五楼窗户纵身跃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据警方调查笔录显示,事发当天上午英语课,徐远方因与同学讲话被李老师罚写1000字检讨。当天中午,她在教室写检讨时几个同学围着看,并嘲讽她“检讨的第一句话是不是‘我可怜又不幸的徐远方’”。
徐远方父亲徐起堂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教育得法的好父亲,直到女儿死去。他还曾被郴州市七完小要求在学校里发言,作为一个成功教育孩子的父亲典型。教师出身的徐开堂知道现行教育弊端,就想对自己孩子采取新的教育方法——努力保护孩子天性,鼓励孩子按照兴趣尽量多自由发展。他还一直教育女儿独立思考,和女儿贴心交流、沟通。
徐爸爸能够在小学被树为正面典型,应该说女儿那时运气不错遇到容易沟通的老师。但是初中命运逆转,老师采取了学生绝对服从否则就写检讨责罚的方式,让徐远方难以适应。徐远方自杀后,她父亲痛心疾首。他说,我错了,我不应该如此培养女儿独立人格,不应该教她和长辈沟通,如果她是一个老实木讷的孩子,起码不会自杀。
此案可见,徐爸爸从小给予女儿的并不缺少爱、自由和亲力亲为的高质量陪伴。女儿自杀后,他后悔的,恰恰是觉得给予女儿过多的自由,让她有太多的个人想法导致无法融入环境最终绝命在这种环境之中。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类似的恶性事件经常震得我胸膛沉闷内心发冷发紧,我自己接手的这么多家长和孩子求助也让我经常陷于郁闷心情。
我也曾困惑:为何沐浴“爱和自由”春风的孩子反而招致生命的窒息?为何如此长大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这么低?怎样让中国孩子既能享受暖暖入心的爱和自由家庭教育,还能在中国学校顺利通过且生命依然强大健全?
我们可否为孩子多找几条成长之路?
雾霾重环境污染一下子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改变生活习惯,身心同调,提高素养,照样可颐养天年。
中国学校教育如何改,家长无法决断,但可以把握我们的家庭教育。大山不向我走来,我可以迈开双腿向大山走去。原地等待固然比主动向前轻松,但若等待不来,时针分钟滴答滴答转动,孩子一生将被此毫不留情吞没。
从教二十多年,信奉“有教无类”,所有孩子都有权享受成人帮助。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二十多年,孩子的问题一直是我的研究对象,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一个研究接一个研究。
教育学、励志学、脑科学、思维学、心理学、养生保健学……
最后我发现,人是个潜能无限的生物,应对压力适应环境能力不可估量。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吃草根喝马尿,冻死饿死无数,但革命信心却不减不衰、革命毅力愈挫愈勇。关键就在于,不管是被枪林弹雨追逼还是长眠于雪山草地之中,他们都始终认为自己的生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红军战士将自己生命绑缚于国家和民族之中,所以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所以激发出无穷潜能,令和平年代之人无法想像。
美国74岁作家索尔兹伯里戴心脏起搏器走长征路,写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一旦有了精神追求,就有了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力量。”——毛泽东
如若孩子也拥有了坚强毅力,拥有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再大的学习压力也能抗住。虽然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给予孩子的生存环境截然不同,但我们可以在营造精神氛围中下功夫;虽然我们暂时无法改变学校教育方式方法,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方式,让中国这一代特殊环境下的孩子,能够挺直腰杆面向光明顺利走完学校这一段生涯,奔赴各自独特而辉煌的人生。
然而,毕竟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不同,经济富裕年代和贫困年代不同。再没有炮火的追杀让人持续奔跑;也没有了饥饿的恐惧,让人为了满足基本欲望,而彻底压抑和封锁内心情感以及各种欲望。
过去有用的很多方法,如今都不灵了,即便是对以前多少代人都管用的励志教育,面对如今的熊孩子,也显得捉襟见肘、难有用武之地。
面对中国教育现状,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探索。如今教育创新流派之多,网上一搜一大把,每个流派都从自己的角度给当今中国父母们提供育儿借鉴。
二十多年实践,也遍寻各种教育流派,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帮助,但总感觉实践起来有所欠缺。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独特的书,每个家庭又有着自己特殊的风雨,导致每个孩子进入中国学校教育后出现的问题各个不同。
所以,我只能一如既往自己寻路,“地上本没有路,踩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这句名言一直是我QQ的个性签名,它照见我在教育探索这条路上的执与痴。
有幸的是,为解决孩子问题和心理学结缘,又在自我人格整合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经历了人格和谐后重现的全然不一样的生命。不仅如此,身边家长和孩子们在人格整合过程中有着共同的阶段性特征,有着共同的新生的鲜活生命。
基本和谐后的生命,依然保持着各自不同性格特征,但相同的是,内在纠结越来越少,内心统一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于是,面对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也就越来越大。
以前,有很多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格在三岁时基本定型,以后就很难改变。民间也有“三岁看老”之说。但是,近几年实践告诉我,人格和谐盖棺才能定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七八岁、十几岁的孩子,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的家长,像我一样六十多岁的老人,只要愿意都可以从和谐人格中寻找生命力量。不仅在心理上、就是生理上也可重新焕发生机。
重塑孩子人生,重塑所有人的人生并非天方夜谭。
和谐内心,开启永动机,任何人都能适应恶劣环境。
我是个向导,在路上行走,无意中发现了一条新路。我走过了,到达了,所有人都可以依此前行,只要你有需求,只要你愿意。
本书就是分享我的心路历程,书中的方法和理论,可以让孩子们内心充满爱和自由阳光,又能顺利通过中国高压教育,让家长和孩子在相互陪伴中一起重塑人生。
所以,我要把多年积淀的经验写出来,虽然不是作家的料,虽然六十有余的身体每日里码字颈胀背酸,依然执着地要完成这本书,帮助有缘人,也告慰自己那颗被孩子问题包裹起来的紧紧胀胀的心。
本书分理论篇和方法论两大部分。前一篇阐述的是新四型人格理论,它是我在教学中整合创立的。实践有了理论指导,便能明确方向少走弯路。后一篇是方法论,它可更为细致地解决当今孩子成长和学习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