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笔的声音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道学•国学•养生

闲说老子与教育观

2017-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山雨open爸

8相较于论语,老子我看更得进去,搞不清楚为什么,或者长期在这山野之地久居,染上了点出尘道家仙气?呵,好一阵子没看书,闲来看看《老子他说》,思考其中可以带入到教育思想中去的可能。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简而言之,就是道常无为,道常无名,道法自然。佛家讲不可着于名相,也有这么个意思。现在新教育里讲这个流派那个学派,在老子看来,你一旦给它命了名画了框定了调,就不是真正的大道,因为它不可避免就产生了局限性,不足以涵盖道义。现在亲子教育流派众多,PET父母效能,PD正面管教,还有如何说如何听,最近又流行非暴力沟通。尤其是前两个,好像经常口水战。前几年和PET的朋友遭遇,看他评价说这个行为是非PET的,那个做法是不够PET的,其实在我看来,他离真正的PET就远了,PET父母效能训练,只要是能提高效能的,不在PET这个命名框框里的,又有何不可呢,流派之间一定是可以找到共通的地方的,何苦相较谁之有效正宗尊贵。

道可道,非常道,它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的常道。

教育理论有很多种,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对我们来说,只有适合的才是好的。所以不可迷信,说打骂教育不好,结果就一昧娇宠。太执着于一个道,就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我体会的是后一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

我不知道体悟的准不准确,但我相信这个“常无”是我们应该去具备的心态,父母要想孩子出成绩,有一个常无的心态就容易看到进步,常无,在我理解就是佛学的空,天天清空,归零起点,因此往往能发现进步,看到收获,体会幸福,这和活在当下的意味差不多。无中生有,就像怀胎十月,这种喜悦与幸福,妈妈们深有体会,只是,孩子出生后,我们就执“有”的心态,也就失了那份天然的欢欣。

常无,则能体察到有的发生。

常有,欲以观其徼。

南怀瑾大师对“徼”的解释是边际。在我们拥有的同时,又可以用常有之心去体察它的无边无际和生生灭灭,我们就不会执着于未来,不要要求过多。就会懂得珍惜现在。大概是这个理

把这一章放到教育理论的学习上去,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名词,要注重实效,常常用空的心态去感悟进步,常常从当下的认知中认识到还有种种可能,因而产生敬畏之心。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美就有丑,有好就有坏。定了好学生的基调,坏学生就产生了,有了好孩子的标准,坏孩子就产生了。而现在我们都要有这个认识: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孩子符合不符合你价值观的区分,公平么?

所以老子斯恶矣

没有差学生,只有不适应当前教育方式的学生,

没有坏孩子,只有不符合你价值观的孩子。

我相信孩子来自天堂,这个性善理念是人本主义的基础,也应该是我们对待孩子的一个基础。有了基础,我们才好做到真正去信任孩子、去宽容孩子,真正去尊重孩子。

没有一个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同理心去倾听,我们就能发现,有时候我们以为对的,其实是错的,我们认为的错,其实又是对的。

没有绝对,生命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所以对待孩子,要多反思我们的观念,从人性的角度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情感,你会发现很多孩子的行为本身是不存在对错的,你会发现他们的内心里有着很多正面的动机,只是需要你的帮助而已。

没有善与恶的认知,没有对与错的执着,面对孩子时,你的心会变得柔软。父母很难真正走到孩子的世界里去,因为我们不肯从自己的世界里出来。

有朋友问我,你孩子状态怎么样了。我懵了一下,还真没法说,因为好坏与否,很久没有这个概念了。不觉得好也没觉得坏,和孩子在一起,是一种混沌的状态。想想,这其实也是一个境界,没有标准,忘却好坏,真真切切地感受着他。这不就是真实的当下吗。 用心去感受孩子,而不是用状态用标准去衡量孩子。

〈老子〉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处无为之事”是说为而无为的原则,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作应当作的事。作过了,如雁过长空,风来竹面,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胸中。

无为并非让你不去作为,除了敬示我们不要抱以强烈的有为目的性行为以外,还告诉我们要智慧地行为,做过了仿佛没做,不着痕迹。有人讲,教育是个和风细雨的过程,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高明境界。有心而无痕的境界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一点我们要反思,有一首诗说,孩子是经由你而拥有的生命,但是他并非是你的私物。这是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貌似做父母的都喜欢得瑟,养育孩子是个幸福的过程,喜欢分享没有问题,但父母应该有这个概念,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有着他自己的一个内在驱力,孩子的成绩,其实不是父母的功劳,那都是他自己的成就的 ,太神话家长的作用,无形中就践踏了孩子的尊严。

名人的父母写书,很容易误导人们,是因为父母教导有方,孩子才取得如此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孩子没有父母的教导,也有好的成就,所以并不能完全说是家长的作用。家长不能神化自己的作用,相信这是自然的结果,成,有功,但是不要恃功居之,不成,有你的关系,但也不要悔恨统统怪到自己的身上,孩子的成就,从另一种角度上说,那是他自己观察体会选择后的结果。

李子勋的一个理念,我们要放弃归因论,选择自然论。怎么说呢,我们很多人喜欢归因,就是发明一种症状,很多人就喜欢自己去对号入坐。一听说现在人都有忧郁症,忧郁症是个什么样子,自己就坐不住了,对照之后,总觉得自己是个忧郁症的病人

有原因,但有时候我们可以放弃去找原因,注重解决问题就好了,孩子的成长问题中,许多是过渡性的问题,执着于发现问题,就真能形成一个问题。

所谓“行不言之教”,是说万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说不作,或作而后说,往往都是徒费唇舌而已。

言教远不如身教,前一阵子某人还提出个境教,环境改变可以引导、限制行为,这点我倒也是认同的,蒙台梭利的教育中,很注重环境的因素,儿童的行为问题,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环境需要调整,环境改变,行为改变

孩子做作业不专心,有没有环境的影响,有,书桌可以看到电视机,这是影响,写作业的地方常常有家长走来走去,这是影响,家长过分关注,有的还不时的给孩子拿水拿吃的,这都是影响 。改善这些环境,不专心的行为也就能解决掉一些。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有个心态的问题在里面。现在父母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那么看中成绩,我觉得有很大的“居”的成分在里面

面子啊,梦想替代呀,教育孩子充满了功利性和私利性,这就是居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指出无论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现象界的种种,都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没有一个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

相互为用,互为因果。人的成功是多元化的,社会其实也是多元化的,问题在于现在的父母都不肯去认同它,社会发展到今天,仿佛对成功的理解越来越狭隘了。

现实里充满比赛,分数,名次,是哦,从小如此,社会环境就是这样,所以现在心理问题的人群越来越大,年龄越来越小呢。

社会就这样,我们无力改变,但是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元,我觉得可以独立出来,成一方净土。我提倡家庭要成为社会系统的补偿,孩子在外面受着压力,在家里就是舒缓压力,回复能量。

无为而为,我心不动,不变应万变。不好理解呵。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不要想太远,心里不要太高期望,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这个过程,专注地和孩子生活学习,这样的无为而为,反而能收到你意想不到的回报

不要想大学以后,毕业以后,现在才小学呢,不要想科学家,艺术家,专心陪孩子涂涂画画,这其实是老子说的“常无”,起点放低,每天清零,每天就有收获。

总会有一天,孩子就成长为孩子他自己,也许顺了你的意,成了成功人士,也许也顺了他的意,成了一个他自己,不好么。


无为的目的:和孩子享受成长的过程,生活于当下,不以有为而为之,毕竟二十年后的未来是孩子的,现在的你无法代替孩子去掌握。

无为的行为:教育行为是智慧的行为,有心无痕的教育是最高境界。

常无的心态:想看到孩子成长的妙趣,空的心态使你常常得到收获。

无私的爱: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而弗居,一切都是孩子努力后应得的回报。永远对生命充满敬畏之心。

没有绝对:没有绝对,不要界限,只要心与心的贴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