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青椒计...

核心素养下的学生与老师

2018-12-19  本文已影响4人  清镇046郑艳红

我想很多老师跟我一样,听完李宝敏教授的课后,久久都不能平静!也对自己的教学陷入深深的思考!是啊!人类无法与机器相比,记性比你好,算得比你快,插上电,从来不忘掉,从不停止。教学手段必须改革,否则以后的孩子们没工作,对于教育者的我们来讲,更是需要重新认定、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目的!

核心素养下的学生与老师

教育家杜威关于教育的理解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李宝敏教师核心素养视点下,认为教育不是一个精心培育特定一种或几种花朵的“ 花园’,而应该是呵护各类花草原始生态的“自然保护区’  。而学校生活理应成为生命中最富色彩的体验,不仅仅是读书,还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幸福的、充满阳光的。这样的理念下,我们教师不能过高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也不能仅仅把科学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全面发展上。

核心素养兼顾“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取向,既指向个体的终身发展,又关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及其公民养成;具有整体性。核心素养不是个体所具备的可分化的能力框架或要素的罗列,而是“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集合体”,是个体在不同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知、行、为一体的整体资质的综合表征。

核心素养下的学生与老师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论述指明了教育信息化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途径。教育者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等重要任务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核心素养下的学生与老师

陶行知说"我只有动手做过了,我就记住了"。所以,不管在乡村教育还是城市教育,教师必须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不仅要用脑思考,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发展学生的表达力、思考力、阅读力。教育活动是一个过程,然而在教育的活动经历中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挫折和挑战,付出努力与经历之后,就是成长过程。而体验和感悟则是活动内核,感受是学生个体对经历的过程、活动对象及其关系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与评价;体验是在感受的基础上发生的意义建构和价值生成。体验和感悟意味着学生的生命参与,即身体、心理、精神全面参与活动!有活动没体验,活动变成一种形式,而失去了实质性意义!

核心素养下的学生与老师

而且对于我们老师而言,我们不仅仅掌握“教学技能,教师的专业竞争力不再是精湛的教学技艺,更需要拥有包括学生认知规律,学生学习问题归因、个体差异的识别、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角解,  教师是教育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教育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知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精准识别不一 样的学生的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学习节奏、认知特点,从而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给以学生适切的支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的学生”为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更好地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好地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核心素养下的学生与老师

核心素养下的教师必须利用开放资源,走出教材式教学,理解课程,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应用拓展学习资源,开放活动:课内课外一体化,改变“默、背、记”作业设计,让学生到真实的场景中学习,丰富体验,发展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开放体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知行合一。赋予学生建构图景机会,动手做的过程,行动后反思,追求智慧生成的课堂,让学生“身心灵”结合的学习,有效促进智慧生成的学习!

核心素养下的学生与老师

国家教委制定的义务教育目标中要求在课程中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三者摆在同等地位。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 、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改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个人看法,以正社会风尚、民族品格。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

授学生以渔胜过授鱼!

核心素养下的学生与老师

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