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

蒙氏漫谈:自由与纪律

2021-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博苑云飞

人能否掌控自己的行为?如何理解自由?如何理解规则?自律和他律有何不同?自律为何如此重要?这些关于自由和纪律的思考,是蒙台梭利教育最重要的主题。

出生时,孩子完全不能控制自己;到3岁时,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自己行为;3岁之后直至成人,专注与自控能力还会进一步发展。所以说,0-3岁是意志力的初步建构期,3-6岁是意志力的深入发展期。

0到3岁阶段的孩子已经发展出他基本的意志力了,到了3-6岁阶段,我们希望孩子走上通往自律的道路——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理解并内化规则,发展出自律,这是3-6岁很重要的一个教育目标。

自律影响到人的方方面面,尤其当我们想实现某种目标的时候,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有的人能达成目标,有的人就做不到?比如说减肥,比如说读书,比如说坚持写作,想的人多,做到的人少,原因就在于自控力的不同。那么,自控力的差异源于何处?源自每个人小时候,也就是六岁之前的成长环境。

越自由,越自律

自律与他律有非常大的不同——他律是听命于人,听命于外部的规则和他人的要求;自律则是听命于己,听从自己内心的规则和约束。更大的不同在于,自律的建立过程很特别,几乎是一种悖论——外部的要求和约束越多,自律就越难形成,6岁之前给予的自由越多,孩子就越自律。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小朋友在教室里乱跑,老师跟他讲在教室里要慢慢的走,可是他还是不听你的,继续乱跑。然后,没有控制好自己,摔疼了,甚至缝了几针,于是学会了在教室不再乱跑。所以,真正的自我约束其实是行为的自然结果。当孩子做出了选择,并承担了随之而来的自然结果之后,他就获得了一件事情的正确认知,所谓说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当孩子拥有了跑的自由,也就同时拥有承担自由奔跑带来的结果,他承担了这样的结果之后,就会自然进行行为修正,于是自己建立起关于跑的规则——比如是否应该在教室里跑?是否应该有很多尖锐的障碍物的地方跑?等等。所以说,自我教育,是规则内化的最主要途径。

而一旦外力要求、约束过多,这种规则内化的建立途径就会被打破。不能跑,是因为班级规定;不能说话,是因为老师严厉;不能打人骂人,是因为父母会生气。长期在别人监督、要求下长大的孩子,看似守规矩,其实遵守的都是别人的规定,而非内心的规则。一旦外力消失,这些规则也随之消失,这就是成人在很多方面做不到自律的主要原因。

真实世界的运行规律,孩子们需要通过实践去学习掌握,需要通过一个又一个尝试,通过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去学习,不断的测试、实验之后,才能建立对这个世界的正确认知,才能建立起内心的规则,达到自律。因此,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允许他们去试错,是建立自律的必由之路。

越有规则,越享有自由

孩子会慢慢发现规则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限制,也代表更大的自由——当遵从规则之后,我就可以做很多事情。而如果不遵从规则,可能很多事情都做不了。自由和规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它们是同时存在的,相辅相成。

比如蒙台梭利教室中的自由与规则:你有随便讲话的自由,规则是不能打扰到别人。如果在教室中,你大喊大闹,就是违背了这一规则。你有操作任何教具的自由,同样也有规则的限制,就是不能影响别人,比如这个教具是别人操作的,那你就不能操作;你不能破坏这个教具;操作时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这样也会影响别人。

所以,在蒙台梭利环境中,孩子享有很多自由,但规则只有三条,那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环境,这个就是三不规则。在不违背三不规则的前提下,孩子和老师可以做任何事。

用这样的原则,班级和家庭中的很多问题就有了答案。比如孩子不睡午觉怎么办?比如说孩子在饭点不吃饭怎么办?比如要不要定点定量让孩子喝水?比如说吃饭时是否允许孩子说话?比如说孩子对老师介绍的工作不感兴趣,是否可以自己选择工作?比如说孩子想继续完成工作,不想吃加餐应当如何处理?比如说为什么要双手搬小椅子?比如说教具不归位是否可以?为什么不可以把教具当玩具挥舞玩耍?

有人说是不是孩子就可以随意操作教具了?不是的,没有老师示范的教具不能操作。他没有破坏教具也没伤害别人,他只是在那儿搭建一个烽火台,怎么就没有这个自由了呢?其实我觉得他还是破坏了这个教具本身的目的,比如说粉红塔和棕色梯它不是用来搭烽火台的,拿一个加法板和减法板当枪使,其实他没有尊重这个教具,他也在破坏着这个教具,而且影响到了其它小朋友正确的使用这个教具。

2021/12/3 北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