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成长励志想法

day18(上):写作满足刚需

2019-02-03  本文已影响69人  金刚亮亮

Spenser的第九章第三节《角度决胜负》,击中了我的心窝。基本上,关于注意力写作这件事的底层架构,在这一节讲得清清楚楚了。

理解这个底层架构,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

首先是情绪层面。

如Spenser所言:对自媒体写作而言,标题是入口,主题是情绪推进。

这是写作高手和低手之间的一个区别:对于高手,他能透过文字把握(推演)到读者的情绪,而低手只把注意力放在文字表达本身。

具体而言:

文章的主题则是情绪推进,要让用户跟着你的文章有情绪的变化、情绪的起伏、情绪的推进。不能让用户看前和看后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

所以,在情绪层面的认知上,总结起来就叫做让用户产生情绪差(这是类似认知差的构词,是要表示一种情绪的波动和变化)

第二个层面,叫做要和读者有关。

失败的写作,是那种自己写的酣畅淋漓,但观众读完的内心戏是:你说得很好,但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进一步,第三个层面,叫做帮助读者实现他自己。

这是Spenser以雄健笔墨竭力要向有心学习注意力写作的读者传达的精华:

大家在选角度的时候,心里一定要记住这么一句话:“你有没有在帮助读者实现他自己?”

 记住,是实现他自己,而不是实现你自己。这是完全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角度,这句话能决定你的文章的成败。因为人性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关注自我,而很多人写文章,只写自己的感受,只表达作者自己的感觉,而忽视了读者的情绪和代入体验。这几乎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在“决定文章成败”和“致命的错误”的高度来谈论“帮助读者实现他自己”,这样的强调程度,在《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一书里是最高等级了。Spenser几乎是在最后一章里,把注意力写作的核心心法、内力源起,跟我们和盘托出了。

读到遵循注意力法则心法创作的文字,在读者那里的反应是:

此时观众的内心戏是:你说得太好了,我也是这种感觉,你把我想说的内容,都替我说出来了。

而这种反应,当然是作者摆正位置、细致揣摩、用心经营的结果。

用Spenser的话说:

为什么有的演讲者只感动了自己,而又的演讲者让观众高度共鸣,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背后的心理本质到底是什么?好的演讲者,一定会让观众觉得演讲的内容跟自己有关,甚至感觉讲的就是自己。

写作也是一样。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抽身出来,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不断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在帮助读者实现他自己?

所以,当我选定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就问自己:我有没有帮助读者实现他自己?或者说,我这篇文章,是想帮助读者实现怎样的自己?

第四个层面,正是对“帮助读者实现怎样的自己”这一问题的展开回答。

如果要不谋而合地说出读者内心的东西,意味着可以把这一目标拆解为如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功用:

帮读者表达想法

让读者塑造自己的形象

帮助读者进行比较,哪怕是晒优越

文章本身就能帮助别人

我想到了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中一段同样以最高等级来强调的箴言:

你的产品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刚需——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