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说,也许就忘了。
一早,打开手机,满屏的“父爱如山”。难怪,今天是父亲节,一个为男人们说话的日子。
打开家里的微信群,最近的一条信息刚好是老爷子凌晨发的,关心在厦门支持我们家中考娃的老太太啥时候回家?回复后,就发出了清晨的第一个红包,送上一份祝福。
原想着,就这样就结束了,往年也是如此,临睡前,却突然觉得要记录点什么。
不说说,也许就忘了。
是的,我就是这么想的。
能回忆起的和爸爸有关最早的记忆
“爸爸牌”跷跷板:这么说,好像也不那么准确。其实,就是跨坐在爸爸的二郎腿上,他上下摆动,我们紧紧抱着他的腿,一边紧张着别摔下,一边乐得咯咯笑。爸爸时而会起伏很大,时而会故意摇摆,若是我们没坐稳双脚着地,那就只能换下一个了,这对我们姐妹来说,可是绝不乐意的。爸爸的腿,真香。
周末保留节目“挠痒痒”:那是每一个周末我们最欢乐和期待的时刻。我们双胞胎姐妹俩可以不用早起,一起滚到爸爸妈妈的床上,四个人挠痒痒大战,笑声、求饶声、喊叫声,混乱一片、欢腾一屋子。就这样,开启每一个周末。
能回忆起的和爸爸有关最满足的记忆
妈妈说,小时候我们在她教书的中学教工幼儿园,只要被问起,“你爸爸是做什么的?”我们都会很骄傲地说,“我爸爸是科学家”。其实,爸爸年轻时,不过是名“地质勘查”科研人员,在广西研究溶洞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出生,大姐跟在身边。后来开发了我们当地的溶洞项目,现在也算是当地的旅游景点了,再后来,爸爸在县政府工作。
记忆里的爸爸无所不能!
会讲天文知识、物理化学现象、懂得拍照洗片、养很多奇花异草,做鸡蛋自动滚落的笼子、和邻居下象棋、教我们下河游泳,能赋诗会写作还写得一手好字,跑了大半个中国,说得各地风情。直到前些年,老爷子还给大外甥讲解高中物理和化学......
在那个年代,在那个不起眼的小县城,许个“科学家”,看上去也不过分。
可能正是这份“厉害”,让我们比其他同龄的孩子享受到更多的“福利”。
八十年代初,我们家有了县政府大院邻里的第一台彩电,14寸、凯歌牌。
姐姐刚上初中,就穿上了旅游鞋、滑雪衣,背上了皮革的双肩书包,羡慕死背着斜挎布书包、穿着手作棉袄的我们。
第二年,我们也用上了,是爸爸去上海买了设备和材料,和妈妈一起亲手做的。纯手工滑雪衣,带铁扣的那种,纯手工双肩皮书包,银色的蝴蝶形状金属锁扣,好拉风。
九十年代初,我们就用上了座机电话,红色的。
还有酒心巧克力、巧克力派、雀巢咖啡......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实在是洋气、满足。
满足的不只是各种“生活尝鲜”,还有那厚厚的《三百六十五夜》,收齐了所有身边小伙伴们的啧啧羡慕,也陪伴了我们整一个童年。
后来听妈妈说,小学那五年,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铅笔要掰开两截分给我们姐妹俩,白球鞋头破了用白胶布贴上,吃一回蛋炒饭一个鸡蛋分三碗。还有这么些“辛苦”的日子啊,一丁点儿留存也没有,被满足的记忆全覆盖。
能回忆起和爸爸有关最严肃的记忆
那是在初中的某一次期末考试,拿着90+分的政治考卷找爸爸签字,细节已经模糊,但是爸爸一反常态的严厉和我内心翻江倒海的“不公平、委屈”感,像是停留在河床底部的石头,不论冬去春来、水深水浅,它都在。
“这样的科目怎么才90多分,你们是怎么学的?怎么复习的?这种就是要拿满分的......”带着求表扬的心态,反而得了一顿批。这么多年,不曾想起,也没有深究。今儿想想,我和姐姐不断勤奋、精益求精的学习、工作态度,也许得益于此吧。那个年代,“不要骄傲”就是父母能给的最大的鼓励。
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1997年夏天,我辞去了县城小学教书的工作,一门心思要圆一个大学梦。爸爸用很短的时间联系好了厦大,妈妈准备好了4000+的学费,这对于当时月工资+所有福利仅五六百元的我来说,大大超出意外。读个书怎么可以这么贵?!
临行前的晚上,爸爸把我叫到他身边,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是雄鹰,一定要展翅高飞”,其他的内容我一句也不记得了,那必须要“出人头地”的英雄情结好像就在那一刻种下了种子,在厦门这片土地,慢慢生长、灿烂。
还有,还有他教我们泡的第一杯绿茶,他鼓励我们喝的第一口啤酒,他在调任厦门工作的那几年,我在师范就读时一来一往的书信,信里还夹了学校的虞美人......
就这些。有这些,就够了。
2021.6.20 深夜 @艳 厦门
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