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开展“见习实践周”教学活动

2018-05-02  本文已影响2人  阜师院

2017年11月13日至11月17日,在学校相关部门及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在三位地理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地理科学专业2016、2015级全体学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见习实践周”教学活动。

  附中教育见习

  11月13日下午,全体学生赴阜阳师院附中参加了地理学科组活动,观摩了两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大洲与大洋”,由高敏老师执教。两堂课充分体现了“重建知识的形成过程”“呈现地理学科价值和研究方法”等理念,比如通过学生计算和设计盲选实验等方法“发现”“地表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新课标倡导的“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

  气象台见习

  11月15日上午,全体学生赴阜阳市气象局开展气象实习。气象台台长李胜等人为学生详细讲解了气象要素及其观测,天气预报模型及过程,人工影响天气等诸多内容;并为大家例举了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气象服务的大量实际案例。

  探空站见习

  11月16日清晨06:00,全体学生集合完毕赴阜阳国家高空气象站开展见习活动。观象台副台长史兆友亲自为见习师生示范高空探空气球的释放过程。史兆友和宋琳老师等人随后又为学生详细讲解了高空气象站的业务范围、气象要素的测定及气象数据处理等诸多内容。自1959年建站以来,阜阳国家高空气象站承担着皖北地区,尤其是华北平原南部地区高空部分大气要素的观测任务。不论天气状况如何,每天07:15和19:15定时施放携带有数字探空仪的探空氢气球,气球在上升过程中,每秒均回传诸多要素,包括气压、气温、湿度、层厚、高度、露点温度、风向、风速、云量、云状等气象要素及探空气球实时仰角、方位角、斜距、纬度差、经度差等运行参数,数据回传直至探空气球在约3万米高空自行炸裂为止(如11月16日07:15施放的探空气球炸裂高度为30532米,升空时间约75分钟)。据悉,类似的探空站安徽有两个(另一为皖南安庆站),全国有120个。

  见习过程中,带队老师还与气象台、观象台相关业务人员就地面气象台站建设、气象数据获取和利用、校企合作常态机制建设等进行了有效沟通。

  师院附中地理兴趣小组的40名同学也在附中高敏、朱勇两位地理老师的带领下,同赴气象台参与活动。

  来源: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