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最高境界
读鲍鹏山先生的《孔子传》,竟然能够如同儿时读小说一样,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因为很多道理正是那样贴近心!解惑!——了不起的好书!要把孔子这样让整个民族几千年都仰视而且太多误解的人物写好,哪是一般的功力可为!
鲍先生用手中的魔术棒圈圈点点,把孔子内心最深层的初衷展开给我们看,如同层层剥笋,由浅入深,娓娓道来,让我们真正“看懂”——“看到”是不够的,真实、准确地理解透了,才是真正“懂了”!鲍先生正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鲍先生还不是一般的“师”,他是身怀绝技的大师,能穿越时空,把孔子请到了眼前,孔子在我们面前走动着,说着话,指出哪些地方我们没弄明白或是干脆完全弄错了!
我总说,“任何事情,只有真正深入了的人,才懂得如何浅出,才能够说得妙趣横生,把不懂的人也说明白了。”鲍先生把孔子从一座凝重的雕像变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老头子,且是一个在智慧层面上追求道德境界的柔韧的人,高兴的时候和颜悦色爱说爱笑爱唱歌,生气的时候毫不犹豫破口大骂(是绝不留情的狠狠咒骂)不但骂人还会打人(是老人也打!谁让他一辈子都没德行!),生动、真实、具体,就好像身边的一位长辈邻居,可亲近可交流。
我觉得好像可以走过去,跟老头子说话,诉诉委屈,把事情来龙去脉详细说给他听,然后听听他怎么说,他会很公正很理性,既不偏袒弱者也不畏惧强势,当然更绝不会幸灾乐祸。老头子歪着头仔细倾听静静思索,然后才慢慢分析给我听,字字如珠玑,玲珑剔透说到我心里去——这么淡定是为了慰藉无比悲伤的我,而其实他一定非常生气,会大骂出口甚至舞着拐杖要去打人——不论是怎样,他都有着不偏不倚的理解,让我被理解所安抚,得到心灵的安静,感动、感慨!这个世界上,了解是一种最宝贵的资源。
孔子是个大道德家,这个“大”,就“大”在极有分寸与理性,是在尊重天地人伦的基本常理之下的道德,他并不推崇极端道德,而且他还火气大,有很强烈的攻击性,他鞭挞丑恶毫不手软。
当看到善良被邪恶所侵害时,他会举起手里的拐杖狠狠地咒骂使劲地棒打——哪怕对方是个垂垂老矣的老家伙,只因为那么老还是没长半点德行,该打!这真是淋漓尽致的正义地倾泻!
在道德的最高境界里,不是麻木不仁袖手旁观,而是更敏锐更痛苦更愤怒!表达更直接,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不是干喊几句没用的口号,更不是轻描淡写冷嘲热讽,他实实在在地努力践行,用最充分最直白的方式对待邪恶:“以直报怨”。
鲍先生说——
圣人为什么怒?为原则而怒,为公道而怒,为天理良心而怒。
孔子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好人”,是喜爱人;“恶人”,是厌恶人。仁德的人一定具有两个特点:那就是对于正义的,对于善良的,他爱;对于邪恶的,对于残暴的,他恨。这种爱和恨才是一个人内心高贵的体现。
有爱有恨是正常人,大爱大恨可能就是圣人。
而让我们“永远不攻击别人”的人,可能是坏人。
在一个难称公正的社会里,面对对自己的不公,自己不生气,那是奴才之辈。自己占着便宜,劝他人不计较不反击,那是奸邪之徒。
孔子是最真诚的一个道德最高境界的定义者与践行者,他捧着一颗赤诚纯洁的心。他永不可能老着老着变成一个老奸巨滑老谋深算,他炯然区别于一般普通人。
鲍先生这么写道——
司马迁都认为他不能和孔子同是“普通人”。司马迁的学问和见识应该不比我们今天学者的学问差,他的《史记》里事实上为孔子做了两个传记:《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这在《史记》的体例里是绝无仅有的。并且在《孔子世家》最后例行的“太史公曰”里,他是这样表达他对孔子的敬意,或者说,孔子对他灵魂的震撼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文史之祖”面对孔子尚且如此诚惶诚恐啊。
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奇迹。
这篇小文内容与孔子有关,我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不知天高地厚说了无知无畏的话。如何收尾才好呢?还是只能借用鲍鹏山先生高度凝炼的智慧:
“对孔子的深厚感情,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