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宋史人物

司马光:一个懂砸缸的汉子把北宋砸个稀碎

2020-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拆书有道

1086年初冬,伴随着司马光溘然长逝,大宋朝堂内部的党争开始愈演愈烈。直至40年后,1127年靖康之变,宋朝被迫南迁,北宋至此灭亡,南宋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司马光,一个“砸缸救小伙伴”的灵活机智楷模。当代,在小学就被列入教科书的好人,历史上真的灵活机智吗?今天,我们就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颇具争议的人物。

1  青少年时期天赋异禀

司马光少年时期就非常了得,是一个敏而好学的榜样,据《宋史》记载说,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除此,司马光还是一个机智灵活的楷模。《宋史》记载说,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少年就聪慧过人,青年更是天赋加成,司马光20岁就金榜题名,高中进士甲科,开启辉煌人生。在29岁时,成功瓦解贝州农民起义,更是震动朝野。

与昔日好友形同陌路

卓越的政绩为司马光赢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加之领导仁宗皇帝高度重视,1061年,刚过不惑之年的司马光被提拔到中央。

到中央后,司马光结识了一个集爱与恨于一身的好伙伴——王安石,二人年龄相仿,很快成了莫逆之交,经常一起吟诗喝酒,畅谈人生。

这对惺惺相惜的好友,对“澶渊之盟”后北宋千疮百孔的社会现象深感忧虑,为了维持宋朝的统治,都想通过变法来改变当时的社会面貌。然而在变法上,司马光思想较为传统,主张轻徭薄赋,爱惜民力,简单说来就是不折腾或者少折腾。毫无疑问,这是最经济最简单的方式。而王安石的思想较为开放,在他看来,北宋的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如果再不进行彻底的换血,国家迟早要亡!

但是那个不安分的领导宋神宗却没有选择司马光,选择了王安石,也就发生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道不同则不相为谋,昔日的两位好友,逐渐发展到对立、仇视,最终形成陌路。几乎王安石所有的变法主张,司马光均反对,并形成了反对派。

3  上疏遭贬著不朽之作

俗话说: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王安石太急于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在制定的政策又缺乏实践的考验,不久后各种弊端纷纷暴露,特别是在颁布针对农民朋友的“青苗法”时,司马光发现其中隐藏的弊端后,先是的口头反对,最后变成了上疏直接反对变法,结果在得罪王安石的同时,也等于了得罪了宋神宗。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支持变法,你明目张胆的反对,那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司马光于是从翰林学士被贬到河南洛阳出任史官,开始过起了长达15年的“布衣”生活。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司马光没有灰心也没有气馁,他开始做另外一件大事编书,给皇帝编一本从中可以到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的历史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日夜坚持,书出炉了,那就是《资治通鉴》,寓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后来这本书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著。

4  老来断送大宋生

人生可真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5年后即公元1085年,37岁的宋神宗英年早逝,14岁的宋哲宗继位,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高太皇太后成了“摄政王”,重新启用66岁的司马光出任宰相。

上任之后,司马光谨遵太后懿旨,全力以赴地完成他的政治夙愿:废除新法

司马光将变法比作毒药,势要斩草除根而快之。他采取了对前任的变法行为一律否定态度,很快哲宗皇帝便颁发诏书,废除保甲法、市易法、青苗法等等前朝颁布的法令。总之,司马光入相,新法悉皆休

除此,他还重用了蔡京等一大批奸臣,不遗余力打击变法派,甚至不惜恶意构陷,大兴文字狱,那些曾经拥护王安石变法的官员不管过错与否,几乎全被贬黜到福建、岭南等偏远之地,结果导致整个朝堂乌烟瘴气。史称这段时间为“元祐更化

1086年,在任宰相一年后,67岁的司马光驾鹤西游,同时,宋朝内部的新旧党争也全面爆发。

司马光不但亲手毁灭了代表大宋未来的新法,掐灭了大宋的创新生机,而且亲手开启了大宋的党争,埋下了“靖康之变”的隐患。

结尾

纵观司马光的一生,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形容:

少年博学机智砸缸救人,

中年有胆有识博通古今,

晚年固守旧念废法害国。

如果用毛主席评价斯大林“七分功,三分过”的方式来评价司马光,那么司马光的一生是:“三分功,七分过”

对于司马光其人,你又做如何评价?欢迎读者朋友们下方评论区留言。


如果本文颠覆了你对司马光的认识,那就请点赞转发一下,一起去改变更多人的认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