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道德经是谁写的?》
-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文章结构调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朴常无名而无不名。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将自定。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
侯王若能守之:
-
前面讲过一个,另一个需要“侯王若能守之”: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
前面讲的是“各就其位,各司其职”,规划好,组织好管理社会的组织架构,安排好各个功能节点上的人选和管理范畴。
-
这里需要守的是什么?
-
无为:不妄加干涉;
-
无不为:组织规划、迭代更新组织架构,安排和规定各个名位的人选和管理范畴。
-
这样看,其实这章的内容和之前的内容是一致的,要么需要归拢到一起,要么可以理解为前文的总结。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王常无言而无不言;
-
万物将自化
-
万物:道对应万物,王对应万民;
-
自化:自动化,自组织,自运行;
-
给我的启示:
-
我们做事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
套用一句当下的流行词:“不是买不起羽绒服,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
-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照自己的行为“遵从内心的想法,不遵从内心的想法,自己的感受有哪些不同?”,通过对比,观察,才能发现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自己不应该做的。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
化而欲作:
-
第一种解释是:万物开始不安分,开始不自化,准备作妖。
-
这样的解释是现象级的解释,看到王朝更替中,百-姓带来的巨大冲击,冲击大到局势坍塌。
-
素不知,“万物恃之以生”则“万物归焉”。为何冲击?不能sheng罢了。
-
第二种解释是:王开始不安分,开始妄为,开始作妖。
-
这样的解释比第一种更深了一点,但还是属于现象级的范畴,就是说王是圣明,还是不圣明的比较,比较后发现,乱世都是人祸,或者叫wang祸。
-
给出的解释,但是并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深挖。
-
第三种解释是:王观察到原有的组织架构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阻碍,万物不能很好的自化,各个功能节点的功能设置、业务范畴出现了弊端。
-
我喜欢这样的理解,也认为这是正确的,因为下一句的内容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
任何的流程不能僵化,需要动态调整,难点在于什么时候调整,以及怎么调整,有没有能力调整。
-
给我的启示:
-
事业中,随时随地都在变化,我们需要跟上时代,不让自己落伍。
-
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孩子在长大,我们在变老,我们该让自己更有活力,更加的亲近自然。
-
变是常态,不变的是“一直在变”。
-
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调整的问题。这是一个大家都需要面临的问题,一个需要提升的能力“洞察力、战略思维”
-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
吾:一个吾字,使得我对道德经的来源产生了怀疑,这句话,这个字是不是道德经的原文。
-
怀疑一:如果是道德经的原文,那么吾指的就是老子本人,老子是皇家图书馆馆长,他何德何能可以去讲自己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呢?哪怕他是皇族,那也是大逆不道的吧。
-
或者说,当时的风气,大家都可以为帝王师,为帝-王0师,当以带入帝-王的角色,去说,去讲。去传道?
-
怀疑二:如果是道德经的原文,那么这个吾不是老子本人的话,是不是老子背诵出来的呢?
-
如果是这样,再联想老子的身份,显得很合理,这是皇-家的宝典,是老子看到,学到的,并非原创。
-
怀疑三:如果不是道德经的原文,那么这个字是不是错抄,或者整句话其实是后来的人附上去的,类似于读书笔记,读书感想。
-
某一位帝-王,在阅读道德经的时候,拿笔写了这么一句来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