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闹的仓颉陵
今天是正月初六,高速路不收过路费,按耐不住春光灿烂的诱惑,还是想出去玩。西边太行山一带的山,淇河的水,东边范县的老城新区,以及毛楼的黄河,都已游过,南边是上班的地方,逃离这个方向,那只有去南乐了。南乐的仓颉陵,是濮阳的一张名片,加上小学课本上《遨游汉字王国》,作为一个单元出现,老是讲起来不自信,趁现在有时间,去看看。
从大广高速转南林高速到南乐县城 ,再借助导航七拐八拐一点点摸到仓颉陵了。(尽管18公里,第一次来,感觉好远)。一进村,就有村民站在路中间拦车,示意停在他指定的位置。一拨又一拨,明明离目的地还有一段距离,为了收停车费用手按住车头,阻止前进。这一举动有失仓颉后人的形象。
当我们看到牌坊时,把车停下。然后兜售祭祀用品的开始推销。我们穿过广场,一座高大的牌坊张开双臂迎接不同信仰而来的八方客人。牌坊正面四个大字“四海共仰”,背面“万世人极”。只几个字在游人心中奠定了仓颉的威望之高。

拾级而上,是仓颉造字的雕塑:观龟造字、兽骨记事、图形记事、结绳记事,足印造字 、陶罐绘画,一个个雕塑再现了仓颉造字的思路。也展示了仓颉丰富的想象力及非凡的创造力,为了记录下一件事,想尽办法,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今也值得我们学习。
手臂测温后,随人流步入园内,来到仓颉厅。厅前的香炉香烟缭绕,厅内的仓颉塑像已不是我脑海中披散头发,羽毛披肩,裸脚赤臂,饱经风霜的原始人模样,而是头戴冕旒,身披金袍,手拿令牌,四目灵光,方面长须,俨然威严帝王的形象。神龛两侧有两副楹联。上联:一时鸟羽开迹远;下联:千古帝功崇报隆。内侧一幅是著名历史人物宋朝名相寇准所题日月联,日联为:“盘古斯文地”,月联为“开天圣人家”。
我没有在塑像前停留祭拜,因为许愿的人络绎不绝,再加上塑像左右两侧的老太太一嘟噜一串地叨念仓爷爷包你求啥有啥。对这些我无信仰,无所求,只是想了解一下仓颉,以及为文字的发展古人今人做出了怎样的突破。
穿过仓颉厅,来到六书殿(属寝殿)。因汉字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和转注六种形式,故名六书殿。店内有明隆庆年间仓颉及其夫人查氏石质雕像,还是香烟缭绕,人声嘈杂。于是匆匆来到后院。新盖的藏甲楼,门紧闭着。我已失去了探秘的心情,直接向东边院子拐去。
穿过东门,步入东院,北面是高高的造字台。南面古柏森森,仓颉陵掩映其中。一座圆形大墓,我心顿生敬畏。看人们烧香磕头,一位六七十岁的老者搭梯坐在墓沿上,一边歇息,一边看下边祭拜的游客。看看都带来了什么祭品,来求什么。而自己屁股下边坐的,一堆土而已。
这个墓,跟我见过的孔子墓,子路墓一样大。百度一下知道,墓周围是36.5米,代表一年365天,围墙由砖垛界开,分12节,含意为一年12个月,每节长3米、3.1米或2.8米,其意为每月的天数。
游人在墓周围的平台上绕着走,本地有一习俗,人们拜谒仓陵,必登上陵墓绕三周,说是可保不腰酸腿疼,身体健康。
陵上的草,人们称为儿女草。当地有“薅个草儿,生个小儿;刨个根儿,生个妮儿”的传说。谁家想生男生女,到仓陵取草,用红绳系牢,放入怀中,取一名字,一路呼唤至家,把草或根压人床上被褥之下,保你日后生下如意儿女。
我没有上去走,坐在西侧的石凳上,思绪不能平静。
孔庙里,子路坟都是安静的,坟上插着或种着花,而这里给人的感觉完全没有纪念,有的是村民趁着正月挣钱的急切。没有谁给你讲讲仓颉造字的故事,没有一个节目再现造字的艰辛。到处脏兮兮,乱哄哄的。我倒不是希望人们都严肃,起码有一点对仓颉的尊重。尽管我们看不见古人,但留下的文字演变传承,礼应得到后人尊敬。
陵园外边是庙会,套圈的的、碰碰车的,大摆锤,骑马、扎气球的......以及卖玩的吃的,很热闹。
仓颉,如果能够穿越,不知道你喜欢热闹还是安静;是欣慰还是叹息!
面对历史文化,我们汲取到了什么,传承了什么!用历史文化拉动经济是对的,但把祖先的留下的精神财富一并传承。子子孙孙耕读传家,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新与时俱进,开创了新的历史征程。岂不更好!
愿仓颉陵不光是喧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