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房四谱》// 序
简介
《文房四谱》五卷,为笔谱、纸谱、墨谱、砚谱,记载历代笔、墨、纸、砚原委本末及其典故、轶闻。各谱体例大致相同,先叙事,次制作,三杂说,四辞赋。叙事重在说明定义、沿革及产地。制作重在介绍制造技术。杂说讲述典故、轶闻。辞赋汇集赞咏文房四宝之诗词。
作者苏易简(957~995),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广福镇)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第一,复试时大受太宗赏识,定为甲科状元。曾先后任参知政事,以礼部侍郎出任邓州、陈州知州。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卒,年仅三十八岁。
序(意译)
圣人之道,为天地之要务,
遍及上下,绵亘古往今来,
探究啊,无边无际,
斟酌啊,永不枯竭。
因此君子学然后知不足。
然而士人立身处世,
功名既成,身已安泰,
仍然再孜孜不倦钻研讨论,
大概也确实少见。
往昔魏武帝独独赞叹袁伯业,
如今又见武功苏君易简敏而好学。
苏君出身世家因文采品行兼优,
被贤达举荐参加科举考试,
天子亲临御前殿考察选拔,
苏君被提拔为甲科状元。
为官数载,翱翔青云,
彩衣红带,官服光鲜,
荣耀乡里,其美至极。
而其为学益加勤勉,
不矜夸于学问老成,
而以钻研进益为乐事。
退朝居于家中之室,
唯图书、笔砚纸墨,
别无多余之物。
视此四者为研究学问之资材,
不可须臾缺少。
由此探究其根源,
记录其掌故旧闻,
参详古今之变化,
继之以赋颂之作,
各按其类别次序而写就此谱,
有条不紊,既精又博。
士人中有能精熟于此四者,
载于典籍的过往岂能散佚?
在下愚钝却也好学不怠,
阅览此书而珍爱有加,
所以作文于篇首为序,
以示来者。
东海徐铉书。
序(原文)
圣人之道,天地之务,充格上下,绵亘古今,究之无倪 (1) ,酌之不竭。是以君子学然后知不足也。然则士之处世,名既成,身既泰,犹复孜孜于讨论者,盖亦鲜矣。昔魏武帝独叹于袁伯业(2) ,今复见于武功苏君矣(3) 。君始以世家文行贡名春官(4) ,天子临轩考第,首冠群彦。出入数载,翱翔青云,彩衣朱绂(5) ,光暎里闬(6) ,其美至矣。而其学益勤,不矜老成,以此为乐。退食之室(7) ,图书在焉,笔砚纸墨,余无长物(8) 。以为此四者为学所资,不可斯须而阙者也(9) 。由是讨其根源,纪其故实,参以古今之变,继之赋颂之作,各从其类次而谱之,有条不紊,既精且博。士有能精此四者,载籍其焉往哉?愚亦好学者也,览此书而珍之,故为文冠篇,以示来者。东海徐铉(10)。
【注释】
(1)倪(ní):边际,端涯。
(2)魏武帝:曹操。袁伯业:袁遗,袁绍堂兄,自幼好学。
(3)武功:即今陕西武功。
(4)春官:古代六部中礼部别称,礼部主管的科举考试,被称为“春官”、“春闱”。
(5)朱绂(fú):古时系官印的红色丝带及贵族礼服,引申为高官。
(6)暎(yìnɡ):同“映”。里闬(hàn):原指里门,代指乡里。
(7)退食:指古代官员退朝就食于家,代指公余休息。
(8)长(旧读zhànɡ)物:多余的物品。
(9)阙(quē):缺少。
(10)徐铉:字鼎臣,宋初文学家、学者。历仕吴、南唐,南唐灭亡后,又出仕北宋。曾校定《说文解字》,又工书法,与弟徐锴,时称“二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