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的LOCK系统分析
《骑马》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片小说,那么作者是如何运用LOCK系统打造精彩情节,使之成为经典的呢?接下来我将把“LOCK”系统中的四项基本元素逐一带回文章中,通过进一步解读,来思考莫泊桑的经典之路。
主角(Lead):他是一个普通职员,也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海克多尔为什么引人注目?
首先,他是一个出身贵族却过着穷苦生活的青年。文章一开始奠定了悲伤而沉重的基调,将读者带入到海克多尔夫妇困苦的家庭生活中,刻画了一位有着强烈虚荣心却无半点上进心的小人物形象,沉浸在他苟且偷生、极尽不如意的人生中去,之后无论是别人替他安排工作后的生活状况,还是他与和自己一般贫穷的贵族女子结婚,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读者对这样一个青年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他是一个追求物质生活且享受别人的赞叹的浮华青年。当读者沉浸在他糟糕而又单调的人生中,并且认为他的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时,故事发生了转折,他拿到了三百金珐琅的特别奖金。由于他对享受物质生活的渴望,他决定用这笔钱带全家去郊游,并为自己租一匹马来骑,作者采用大量篇幅描绘他向众人炫耀自己的马术及他对骑马方法夸夸其谈的情景,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读者不禁会想:这样一个颓废的青年真的会有他所描绘般那样精湛的马术吗?此时的读者会对后面的故事情节更加期待。
另外,他是一个愚蠢且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考能力的青年。海克多尔为了炫耀,选择了从车流不息的香榭丽舍大街绕路回家。由于他没有对他的马有足够的掌控能力,和老妇人的存心“碰瓷”,他成功地撞上了这位老妇人。自然,他被请去了警察局“喝茶”,还答应支付明明健康却装成残疾的西蒙大妈高额的疗养费用,当然,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位给他出主意的医生也狠狠地宰了他一笔,然而他并没有任何怀疑,一点点也没有。在他承担越来越高的疗养费用而近乎崩溃和抓狂的同时,也很好地将读者带进了故事情节中去。
最后,他是一个教育观念扭曲、严重不合格的父亲。关于海克多尔的两个孩子,第一次出场仅讲述了他的家庭由于两个孩子的诞生而变得更加困苦和贫穷,除了免费的戏剧,他们没有让孩子参加任何课余活动。要知道,丰富的童年生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思维培养相当的重要。另外,他屡次向孩子展现他骑马的样子有多帅气,但后面却惨遭“打脸”,而这一幕恰巧被孩子看见。他虚荣浮华、苟且偷生的处事态度对孩子产生了及其恶劣的影响。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不配做一个老师,更不配做一个合格的父亲。这里引出教育话题和现世问题,引发读者的深思和话题讨论。
目标(Objective):海克多尔的一生有一个终极目标:过上有着美丽外表的贵族生活。
也许是由于海克多尔在孩童时期就受到原生家庭的固执观念影响,他长大后依然保持了不思进取但极度虚荣的不良行事作风。他渴望摆脱贫穷,拥有上流社会富贵且受人吹捧的生活。为达目标,他曾去结识住在贵族街道的老人们,但可悲的是,他们和他一样,思想落伍、生活穷苦,但还在努力的撑起门面,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看上去光鲜一点。在他获得奖金后,他认为迎来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一次让自己可以短暂地感受真正贵族生活的机会,拿他的话说:“我们真可以绷绷面子,倘若遇得见部里的人,我一定不会丢脸。单凭这一点就足够教长官重视我的。”为着这个愚蠢可笑的想法,他已与他的终极目标背道而驰,最终相去甚远。文章以悲剧结尾,海克多尔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反,他展现了一个彻彻底底失败的人生,在读者替他惋惜时引发深刻思考。
冲突(Confrontation):在海克多尔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作者巧妙的设计了多重冲突,环环相扣,引人注目,特别是当他撞上西蒙大妈后,读者对主角的担心和可怜情绪越来越强烈,最终推向文章高潮。
冲突1:出身与理想的冲突
作者莫泊桑生活的年代正值19世纪末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上层资产阶级只顾自己利益,海克多尔作为作者笔下的代表人物将社会的毒化风气展现的淋漓尽致。他出身贫苦的中产阶级家庭,只靠着微薄工资度日,却也要强装贵族生活。这大概是“自己没有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吧,由于童年被灌输的畸形观念,形成了他“就算不能一直过上富贵的生活,那如果有可以短暂拿来炫耀的排场也是好的”这种自我欺骗式思想。这种冲突写在文章开头,既完善了主角的性格形成,又为后续情节的合理推进打下基础。
冲突2:面子与金钱的冲突
文章情节围绕海克多尔先生面子与金钱的冲突展开。在读者看来,他所做的所有事情仅仅也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罢了,挂着贵族的头衔,过着伪贵族的日子,向往着上流人士的样子,却不肯放下面子踏踏实实做工作,守着一点可怜的工资过着紧巴巴的生活,导致了奖金一到手后的“暴发户”心理,最终使自己背上巨额债务,把自己推向深渊。倘若一开始他就没有这份虚荣,没有为了面子去骑自己本不擅长的马,大概也不会有这么多糟心事了吧。
冲击结尾(Knockout):文章采用悲剧式结尾,海克多尔夫妇无法支付西蒙大妈高昂的疗养费用濒临崩溃。这样的结局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充满了讽刺的意味,却突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拙劣风气。
莫泊桑意在批判现实主义,所以以悲剧结尾合情合理。主角恰如搏击场上被“KO”失败的那一方,让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同情和惋惜,也有一种同理心,主动反思自己是否存在和主角相同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与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