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被撼动就成了底线——关于《驴得水》的一点想法!

2018-08-11  本文已影响0人  睿赜乐手

  对于我个人而言,吸引我的电影分为两类,一类是拍出符合电影主题调性的唯美画面,让观影者产生美好的意境和视觉享受,另一类是讲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故事当中的主角又陷入艰难的选择绝境,这样的故事设定往往让人看完之后回味许久、五味杂陈。《驴的水》是第二种,它不仅讲了一个故事,还讲了一个一群人面临艰难选择的荒诞笑话。

  《驴的水》改编自同名的话剧作品,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和影片风格延续了话剧的形式,每个角色的代表性都极为荒诞:时常念叨“不拘小节”的孙校长、精明谨慎的裴魁山、横行无忌的周铁男、以及独立单纯的张一曼。

  孙校长带着这些有理想的知识分子来到偏远的山区创建小学,他们将一头驴虚构成了“吕得水”老师向教育局多领了一份薪水。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梦想”,清贫的山村生活在年轻老师们的插浑打科中也显得宁静和美好,但美好仅存在于大家没有面临任何艰难的人性抉择的时候,当教育局的特派员来到学校视察,以往的美好平静一时间荡然无存。脆弱的乌托邦面临着生死和人性的考验,最真实的人性——懦弱、贪婪和虚伪也逐渐被崭露无疑,曾经的浪漫主义和美好善良在生存压力面前统统不见。

  导演力求用荒诞的风格和通俗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理解和看懂,荒诞是承载深刻的最好方式,你以为我讲了一个荒诞笑话,谁知道我讲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影片中每一个标签性的人物最开始都像真实存在在我们身边的朋友,他们有缺点,他们日复一日的做着自己的事情,不会作出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究竟是什么让最初的喜剧演化成了最后难以收场的悲剧?

  正如片中每个人最初在沟通当中标榜和树立的自己,是一个有理想和底线的人。标榜的形象往往是自己期待成为的样子,底线往往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最低要求,底线之下为自己所不齿,但是最难的往往是守住底线。

  伊朗电影《一次离别》当中,丈夫纳德的底线是不破坏自己在女儿心中的形象,妻子西敏的底线是不抛弃家庭,女工瑞茨的底线是不违背宗教信条,这样一个紧凑、挣扎的剧情成立基础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底线之下绝对不去做。

  《驴得水》的导演周申说我们需要一个信仰守住底线。我觉得底线和信仰是两件不相关的事情,底线是什么?是我们给予自己标准的一个最低下限,而信仰则是我们始终应该保持的标准,信仰是一件难以撼动的事情,一旦撼动,信仰就变成了底线。

  《驴得水》的结局是大家都没有守住自己的底线,“教育”信仰的种子也没有在这片偏僻的土壤当中散播开来,纵然逗趣,你说他荒诞,但是我想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