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读书社

阅读打卡|46刻意练习的真相

2025-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潇子雯

今天看完了《绝非天赋》的第三部分,作者说大多数人的智商水平都是有限的,想要在某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更重要的是后天学习能力的培养。

就是需要刻意练习。

作者说所谓刻意练习,指的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特殊类型的练习。

刻意练习可以锻炼出高超的记忆力。

作者讲到了科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发现,那些保持圆周率背诵的吉尼斯世界记录的记忆天才,都不是凭借过人的记忆天赋,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掌握了精细编码的记忆方法,才最终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甚至有的是付出了长达九千至一万小时的练习,才取得了非凡的记忆成果。

所以,高超的记忆力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如果想要在某个领域达到专家级的水平,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达成的。

作者说专家不仅因为在他们在擅长的领域懂得更多,而且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好,有稳固而丰富的知识网络,同时能够灵活调用这些知识网络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专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不是只懂得一些知识的堆砌,而这也是通过刻意练习达到的。

所以专家和新手之间最大的区别,不是智商的高低,不是天赋的差距,而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到这里,顿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就算我没有超高的天赋和智商,但我只要死磕,遵循 “一万小时定律”,就一定会成功!

作者一盆冷水浇下来。作者说,“一万小时定律”并不适用于所有场景,因为刻意练习并不是一项活动的简单重复。

比如,做了一万小时的饭,也成为不了名震世界的大厨,看了一万小时的电影,也并没能成为电影赏析专家。

所谓“刻意”,就是在做饭的时候,我们会精心地研究配料、食材、火候和色泽等要素,并且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不只是在消遣和放松,而是刻意地研究电影的构思、场景、特效以及所折射出来的内涵。所以就算花费很长时间去做一件事,如果缺乏“刻意”地去练习,也可能没法达到想要的结果。

所以有时候,“努力也不一定有收获”。

刻意练习也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才能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作者说,投入与动机密切相关,我们选择投入某件事情,都是具有一定动机的。

内在的动机是多巴胺,它最主要的作用是使人想要某样东西。在人脑中,“想要”和“喜欢”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会想要潜意识里并不喜欢的东西。就比如我们明知道刷手机不好,不能过分依赖手机,但手机一不在身边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由此可见多巴胺在行为动机中起着诱导的作用,比如完成某件事情具有丰厚的经济回报,我们会更“想要”做这件事情。

比起外部奖励,如经济回报,来激发诱导人的欲望,其实将注意力放在创造学习条件、体验和积极的期望上,能够使我们不但想要,而且会更喜欢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就比如我学画画,一开始只是想装逼,但在练习的时候也没刻意去练习,导致现在画了很多年水平依然不高。其他的技能也一样,都只会一点点,浅尝而止,都没有一个达到专家级的技能。看完这几章,我该改变学习态度了,想想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