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及自伤
自杀和自伤的区别:目的不一样、程度不一样、致死性和可执行性不同,自伤不以结束生命为目的,要处理的是来访的情绪,而自杀的目的则是结束生命。
来访出现抑郁以及自伤的倾向,这其中是有一定的获益机制在的。咨询师可以了解一下来访是否在学习当中有很多的挫败和障碍,是否这些问题来访无法处理,只有借助抑郁或表现自伤自杀倾向才能处理。
很多时候来访说不知道、想不起来时,有可能只是不想告诉咨询师而已。不想告诉咨询师那肯定是有原因的,比如说青少年来访在学业上有挫败和压力,而来访一直在回避自己在学业上的挫败和压力,无法面对这个方面的议题。
在与青少年来访工作时,咨询师与来访的父母、老师有联系,来访会对咨询师失去信任。在这类型的咨询当中,咨询师最重要地是要与来访建立好信任关系,让来访愿意对咨询师倾诉内心所有的想法。
与来访的父母、老师频繁联系,还很容易变成多重关系,从伦理的角度来说,咨询师是要尽量避免多重关系的。多重关系会让来访极易产生防御和对咨询师的不信任,影响对来访的评估,影响咨询的效果,也会给咨询带来负面作用,甚至变成剥削伤害和利用。
当遇到咨询认为需要父母、老师协助解决的问题时,咨询师可以征求来访的意见,是否可以与父母或老师一起探讨解决方法,如果来访反对,就验证来访有不想让咨询师知道的事情,或许来访是怕一些事情被父母、老师从咨询师这里知道。
咨询师在征得来访同意后,再去了解来访的抑郁或自伤自杀背后,是否存在比如学习障碍、学业挫败等现实层面的问题,以此来形成对来访出现厌学、拒学的原因初步的假设。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接下来咨询的重点,就要放在怎么帮助来访不需要通过抑郁或自伤自杀,也可以应对学业上的挫败和压力这个层面上。因此,咨询中重要地是找到原因。
找到原因重要的方式是建立关系,建立关系重要的方式是站在来访的立场上,让来访感受到咨询师是理解和支持来访的,是来帮助来访解决问题的。
对于厌学、拒学的青少年来访者,咨询师工作的目标不是逼着来访什么时候回到学校,而是帮助他去解决使得他没法回到学校的原因,帮助来访回到原来的样子,甚至更好的样子。
因此,对于这类的来访,咨询师可以遵从从简原则:有更简单的分析时,不用复杂的理论去分析,能用简单的话去说清楚的内容,不要用复杂的话,重点不是去分析来访相关的动力、人格发展之类的东西,而是去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
咨询师本身最大的优势在乎有着很强的感受力,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是咨询师,而是因为我们是人,在咨询当中发生的各种细微的情感变化和无力,都会对我们造成各种这样那样的影响。
但这并不是说咨询师不可以有任何负面的情绪、感受、体验,毕竟你允不允许它,它都存在。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有这样的情绪、感受,且觉察到它们,并用反移情的方式更好地去认识和理解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