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孕期注意事项,你都遵守了哪些?

2017-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涟漪成长记

上篇写的孕前准备。今天把大半本书的孕期介绍浓缩成了以下二十点。方便后续查阅,不用再翻厚厚的书了。自己写一遍,相当于大脑再记了一遍。每一个母亲都想亲自参与到孩子的点滴中,我不想以后当个遇到情况手足无措的妈妈,也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各种电视剧上,如果可以,努力做一个从孩子出生前、出生后成长中都与他/她一同进步的母亲。

  1. 孕妇饮食
    以清淡为主,适量吃带酸味的食物,增进食欲。多吃小米、海鱼、核桃。避免饮用浓茶、浓咖啡及碳酸饮料,白开水是最理想的。
    早餐时或饭后吃25克花生,有助于防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2. 不可多吃的5种食物
    芦荟,含有毒素,易导致流产。
    螃蟹,蟹爪有明显的堕胎作用。
    甲鱼, 其性味咸寒,有堕胎之弊。
    薏米,其质利滑,对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可促使子宫收缩,易诱发流产。
    马齿苋,药性寒凉利滑,易造成流产。
    怀孕前3个月最容易流产,以上食物不吃为好。

  3. 孕妇一天睡眠时间至少8个小时,最好养成午休的习惯。

  4. 怀孕前3个月,最好不要操作电脑,且最好与开着的电脑保持一定距离。
    电脑开启时,显示器散发出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细胞有破坏作用。在怀孕早期,会损伤胚胎的微细机构。
    当然,对于上班族女性不操作电脑非常困难。我身边很多同事,怀孕期间照常上班,每天8个小时对着电脑,生下的孩子也都健康可爱。若怕电脑辐射,可以考虑穿防辐射服。电磁炉、微波炉、电吹风辐射较大,孕妇尽量不使用或远离。

  5. 孕妇应当减少使用复印机。
    复印机启动时会散发有毒气体,过敏体质会发生咳嗽、哮喘。

  6. 不用香水,香水中添加的化学香料具有一定毒性。

  7. 不用染发剂、慎用化妆品。
    经常染发的人容易出现皮炎、头皮红肿或掉发。染发剂易引发皮肤癌和乳腺癌。
    孕期妈妈不宜使用冷烫精和口红。冷烫精烫发会加剧脱发,还会影响胎儿正常生长。孕妇涂抹口红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容易吸附在嘴唇,并随着唾液进入体内,使腹中胎儿受害。
    孕期化妆品以无香料、低酒精、无刺激性霜剂或奶液为佳。

  8. 减轻孕吐的方法
    孕吐是早孕反应的一种。早孕反应一般在停经42天左右出现,会有恶心孕吐等不适症状。
    临床上常用维生素C治疗孕吐。因此可以吃些鲜枣、猕猴桃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水果。建议孕妇每天吃半斤以上的水果。
    另外,将姜丁或姜末放入牛奶,防孕吐效果较好,牛奶和姜丁都要下肚。也可以试试柠檬水或加少许红糖的生姜水。

  9. 关于产检
    第一次产检一般在孕期第11-12周。怀孕前期到中期一个月检查1次,过渡到一月2次,怀孕后期一周检查1次。产检大约10次以上。
    预产期推算方法:受孕日期+280天。

  10. 孕早期感冒不能乱吃药,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11. 孕期减少性生活,特别是怀孕前期的3个月和末期的3个月;尤其怀孕最后1个月禁止性生活 ,否则易致使早破羊水,发生感染。

  12. 孕妇早期补钙最好每天喝200-400克牛奶,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钙片和维生素D。到孕中、晚期,有条件的可以把牛奶换成孕妇奶粉来满足胎儿的营养需求。

  13. 预防妊娠斑可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柑橘、草莓、蔬菜、番茄。减少阳光照射。

  14. 孕妈妈要有选择地做家务,晾晒衣服注意保护肚子,不能过度伸腰。弯腰下蹲要轻、慢。不提重物。

  15. 建议孕妇每周吃2次海带。
    海带富含碘、钙、磷、硒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钙是牛奶的10倍。海带不仅是孕妇最理想的补碘食物,还是促进宝宝大脑发育的好食物。孕妇缺碘使体内甲状腺素合成受影响,胎儿若不能获得必要的甲状腺素,会导致大脑发育不良、智商低下。

  16. 孕妈妈在孕中、晚期可以每天吃根香蕉。
    香蕉的镇定作用对情绪紧张、压力过大的孕妈妈有帮助。还可降低血压、排毒素、通便。

  17. 怀孕六、七个月可以考虑使用托腹带,减轻孕妇身体负担。多胞胎或者双胞胎的孕妈妈可早点使用。

  18. 易引发早产的食物
    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如黑木耳、大闸蟹、甲鱼,会加快血液循环,不利于胎儿稳定。
    性质滑利的食品,如薏仁、马齿苋,必须少吃。
    过量食用山楂可引起明显的子宫收缩,导致早产。
    木瓜含有雌激素,容易扰乱体内激素水平。尤其是青木瓜,尽量不吃。
    过量的维生素A会导致早产和胎儿发育不健全,猪肝含有极丰富的维生素A,不能过量食用。
    杏子味酸性大热,有滑胎作用,孕妇要少吃杏子和杏仁。

  19. 饭后一杯酸奶缓解便秘。

  20. 妊娠晚期,采取左侧卧睡姿最佳,有助于减轻妊娠子宫对孕妇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迫。

注:以上内容总结于书籍《怀孕·分娩·育儿》,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