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23章 希言自然
【第23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的“无为”治国主张,在整部《道德经》中多次体现。本章讲的同样的是其“无为”主张。
治理国家,不要管得太多,尽量少发号施令,让百姓自由发展就可以了。比如说,刮风下雨都是天地间的事,人是控制不了的,但是,狂风也不可能刮整整一个早上,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老子认为,天地都不能控制狂风暴雨,不能长久地维持这种剧烈动荡的局面,更何况人呢?
很多讲中国政治或文化的著作,都会谈到中国历史上治理国家,统治者很多会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策略,而以南怀瑾为代表。他说,在历史上标榜汉初的盛世“文景之治”,汉文帝与汉景帝父子两代的思想领导,都是用“黄老”的道家学说。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和母教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汉文帝与汉景帝的母亲,都喜欢研究《老子》,而受其影响很大。在如此的家庭教育和时代潮流中,在周围环境的巨大影响下,政治哲学的最高领导学说,表现得最深刻的便是汉文帝。
黄是指黄帝,老就是指老子。但是,经过秦末战争,社会凋弊,民不聊生,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给予百姓和社会发展的空间,实际上才是统治者的初衷。秦朝时采用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但汉初统治者看到了法家思想的弊端,不再采用。同时,也需要看到,汉初时期,儒家思想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直到汉文帝、汉景帝之后的汉武帝时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才成为真正的主流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汉初统治者采用道家思想,也是或者必然的选择。
其实,作为经过历史检验的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之一,道家思想一直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者自不必说,就是统治者也崇奉黄帝和老子,信奉道家思想。汉初“文景之治”算是第一个例子。唐朝李氏奉老子为始祖,崇信道教,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光皇帝”,立道教为国教。元太祖成吉思汗多次召见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邱处机,询问治国和养生的方法。明太祖朱元璋打江山时,身边的谋士多为道家高人,如刘伯温等,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还亲自为《老子》作注,并盛赞《老子》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要宝”。大清入主中原后,规定王公大员必读《三国演义》《孝经》与《老子》。
至于历史上所谓“盛世”的出现,是否和道家思想有关,则需要进一步探讨。
为了进一步阐述“希言自然”的观点,老子进一步指出,那些寻求大道的人,言行就会符合大道;修养美德的人,就会具备美德;坚持错误的人,就会永远犯错。愿意同大道一起的人,大道也乐于同他在一起;愿意同美德在一起的人,美德也乐于同他在一起;愿意同错误在一起的人,错误也乐于同他在一起。
老子的这番言论,不仅是对统治者讲的,也是对臣子和普通人讲的。特别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一句,更是具有警示意义。看看历史上那些飞扬跋扈的权臣,哪一个有好下场?
霍光是汉武帝去世时的托孤重臣,他是霍去病的弟弟,汉武帝一直很器重他。汉昭帝继位之后,霍光逐渐铲除其他辅政大臣,自己独揽大权。汉昭帝去世后,昌邑王刘贺的废立,是霍光一手操弄的。刘贺被废后,霍光拥立汉宣帝。汉宣帝在位初期,依然是霍光掌握大权。霍光的家人甚至毒害了汉宣帝的皇后。汉宣帝对霍光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一直容忍,一直到霍光去世后才下手。之后,霍家因造反被满门抄斩,连作为皇后的霍水仙都被废,最后被迫自杀,有数千人因和霍家有关联而被杀。
早年的和珅很有才华,后来得到乾隆的赏识,一步步成长为领班军机大臣,身兼多个重要职务,权倾朝野,以至于严重威胁到嘉庆皇帝。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乾隆去世后,和珅遭到了清算,嘉庆帝宣布了他20条大罪并下旨抄家,得白银八亿两,相当于清政府15年的财政收入。
历史的主流是政治,因为只有政治才具有足够的力量改变社会或者统治社会。思想学派可以影响政治,但终归是要位于政治之下的,甚至是被统治者用于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在第17章出现过,这里重出,且不合文意,疑为混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