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专题首页推荐人文发现儒释道传统文化

14《尚书》来自上古先王治国的智慧

2017-08-02  本文已影响3247人  玩哲录

01 古代历史散文形成初探

古代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记事而出现的。我国有着悠久的史官文化传统,早在殷商时代,朝廷就有了记载史事、掌管典籍的人员,甲骨文中称为“史”、“尹”、“作册”等。

散文的出现要比诗晚得多,因为诗可以通过口头来传诵,在没有文字出现以前,原始的歌谣就产生了,而散文一定要伴随着文字的出现,才能产生。

有了文字就要用它来记事,所以最早的散文就是用来记事的,而记事的散文主要是用来史官的记事,记载当时国家发生的大事,这说明古代真正掌握文字的人是很少的,真正掌握文字有文化的人都是朝廷的官员,所以,记事,也主要是这些人记载朝廷的大事。

《尚书·多士》中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这些“册”与“典”即是记录下来的各类历史资料。

《尚书》中的内容,不是普通人记载自己的生活事件,在古代没有普通人写一篇日记这样的事情,那么,我国就有着非常悠久的史官文化的传统。

至少在商朝,朝廷就有记载文献的史官,这些史官记载史事,掌管典籍。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群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这些史官以其历史记载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有文采,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

在周朝,区分史官可能没有这么严格。这些史官,他们是用历史记载给统治者提供意见,以及历史的哲学的观点。

02《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尚书,就是上古之书。这个名称,大概是在战国时代才有的。之前只被称为一个字“书”,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

相传战国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火焚毁,亡佚大半。汉初经师伏生传授的《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称作今文《尚书》。

《尚书》被儒家奉为五经之首,自汉代立学官以来,备受尊崇,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教科书。

《尚书》的核心思想是“敬天”、“明德”、“慎罚”、“保民”,帝王将相以《书》安邦定国,工商士民以《书》修身待物。

《尚书》不是文告、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滥觞,而是它开辟了古代散文创作的先河。它记言叙事,摹声绘色,生动形象。

《尚书》历来号称难读。唐代的著名文学家韩愈曾经指出:“周诰、殷盘,诘屈聱牙。”为了疏通经文,历代学者下了很大的功夫,深入钻研,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代,西学东渐,学者们注意采用新材料和新方法研究《尚书》。

王国维的《观堂集林》、于省吾的《双剑誃尚书新证》运用古文字和古器物考订《尚书》的文字和史实,多有创见。

曾运乾著《尚书正解》,折衷旧注,解说精要。训诂、语法、修辞交织运用,解决不少疑难,取得卓著成就。

周秉均先生的《尚书易解》,博观约取,精心抉择,采用新材料,综合运用多种训诂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注语平实简明,便于初学。

在28篇今文《尚书》中,包括虞、夏、商、周之书。

03《尚书》的内容

《尚书》记录了距今四千年至二千六百多年间的虞、夏、商、周的典、谟、训、诰、誓、命,涉及到政治、思想、宗教、哲学、法律、地理、历法、军事等领域,范围很广。为《左传》、《史记》等史书的写作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可缺少的历史文献。

《尚书》以记言为主,与甲古卜辞和铜器铭文相比,其中的文章篇幅更长,内容也更丰富了。这些文章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可以看作古代最早的散文体式。它们总的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

就文章形式来说,粗线条地归类,大致可以分成四种体式,典,训诰、誓、命。

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

谟,主要是训诫诰令,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以及祈神的祷告。

誓,主是是君王诸侯的誓众词。

命,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者赏赐诸侯的册命。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演进之迹甚为清晰,有些作品运用了较为成熟的写作技巧,已具有一定的文学因素。

《尚书》的内容都和政事相关,《荀子·劝学篇》:“《书》者,政事之纪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

这都说明,其主要记载统治者的言论。

03.01 这些作品由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

《商书》中的《汤誓》是商汤伐桀时的一篇誓词。文中反复强调天命,说明伐桀的原因。道理讲的很简单,只是在篇末申明赏罚,以作劝惩。

而发展到周初,收在《周书》中的那些训诰如《大诰》、《康诰》、《酒诰》、《召诰》、《多士》、《无逸》、《多方》等,说理就更加繁复周密,颇为讲究立意谋篇和论证手段。

不少篇章已经出现了很成熟的辞格。如《梓材》连用种地、建房、作器三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理作比喻,说明创业与守成的关系,自然贴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周书》各篇大多讲究章法结构,例如《无逸》、《顾命》,条理清晰,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

如《无逸》是周公对成王的一篇训辞,文中首先提出中心观点:“君子所,其无逸(君子在位,切不可安逸享乐)”,然后便征引商周两代历史,说明“无逸”才能享国长久的道理。

接着又具体提出对成王的要求:“继自今嗣王,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为之供(从今以后的继位君王,不可沉迷在观赏、安逸、嬉游和田猎之中,不可只是使老百姓进献赋税供他享乐。)”。

最后列举殷中宗、高宗、祖甲及周文王的榜样,要求“嗣王其监于兹(继王要鉴戒这些啊)”。

03.02 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带有一定的形象性

《商书》中的《盘庚》三篇文章,是盘庚迁殷时,针对臣民反对迁都的讲话。

在上篇中,他针对大臣反对迁都的情绪,反复劝说,把迁都可使国运昌盛比作“若颠木之有由蘖(niè)(好象倒伏的树又长出了新枝、被砍伐的残余又发出嫩芽一样)”。

要求臣下听命,“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在田,力穑乃亦有秋(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好像农民从事田间劳动,只有努力耕种,才会大有收成。)”。

篇中还用“予若观火”来比喻自己对情况十分明了。

03.03 还有些作品运用了较多的语气词汇,表现了说话人的口气,带有了一定的感情色彩

《尚书》还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材料,特别是今文中那些经过考定的真实文献,反映了殷周时代的语言特点。其中的词语古奥,多用雅言;很少运用表示语法关系和语势语气的句末语助词,这些独特的语言现象,对于汉语的形成过程有研究意义。

03.04《尚书》中也有叙述描写,有一定的情节和场面

如《周书·顾命》写成王崩,康王继位,从成王临终到交代遗嘱,一直到康王举行继位大典的过程,都叙述得具体周详,井然有序。至于典礼的场面,诸如礼器之摆设、宾相之排列,以及各类人物的活动,读来如临现场,历历在目。

《周书》中的《金縢》,写周公摄政时的一段故事,不仅有具体的叙述和描写,而且颇具传奇色彩。

书里面说:

周公代理朝政,周成王还小,有一次周成王就生病了,周公向天祷告,希望周成王早日健康,有什么灾祸都降到我身上吧,不要伤害周成王,他还小。

他就把这些祷告写成文字,放到一个铜盒子里面,封起来,埋到地下,后来啊,由于周公摄政,有些人对他不满,散布流言,说是他想谋反,想要篡位,周成王就对他产生了怀疑,就在这个时候,天就刮起了大风,飞沙走石,大树连根拔起,一下子就把周公埋的铜箱子吹起来了,周成王派人打开一看。

原来是周公的祷词,他愿望代替自己受上天的惩罚,希望自己早日恢复健康,原来才发现,周公对自己是这么的忠心耿耿,真相大白了,他非常感动,这样的故事就带有传奇色彩。

这说明,《尚书》中的作品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篇章,无论是记事记言,都有了一定成就,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正在走向成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