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每天写1000字每周500字

把李笑来当作朋友(五)

2017-05-19  本文已影响51人  仲虺

有一个发现,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和《写作课》的内容一致,思路和方法论都一样,唯独是内容、故事、案例换了,换汤不换药……

既然说到写作,咱们就来看看李笑来先生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条,善于采用类比修辞手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李笑来在不同的段落中采用了上述方法,且效果不错,很容易让读者领会其意思(但,这样的手法有一个弊端,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和读者感知到的资讯中有信息差)。

比如,李笑来写道:“跟股票炒家一样,猎头喜欢被低估的对象。正如股票市场上总是有被严重低估的股票,人才市场上也肯定有一些严重被低估的人才。”

这段很不错,让人很容易理解,且用股票的类比做法让文章显得非常的生动,看来,类比是一个常用的手法,学习之。

第二条,善于采用“阴阳二分法”。

怎么说?

简单点,就是将一个事物简单的分为阴阳两面,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好处在于很容易将问题切割,便于理解;坏处在于,这样的做法会窄化一个事物呈现面,让读者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过于简单。

比如:“希望那些学生知道,所有的方法无非两种:正确的,或者错误的。作为老师,尤其是负责任的老师,告诉学生的方法应该是有效的并且合理的。如果连负责任的老师的方法都竟然没用且不合理,那就只能说学生运气实在不好,竟然遇到了最不可能的情况。”

所有的方法无非两种,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阴阳两面的,简单至极,可结果是:怎么样判断正确与错误呢?事物真的就如此简单?按照这个逻辑,有效合理就是正确,没有不合理就是运气不好?显然,窄化问题。

第三条,善于使用诸多案例和故事来说理。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至少有1/3的内容是案例和故事,有个别新颖的案例(相对生涩的心理学实验等),不过,有些故事如同嚼蜡,比如:这个人当选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是阿伯拉罕.林肯……我以为还要说说美国总统的“樱桃树”的故事。

为什么采用多案例和多故事来说理?一则更好的说明观点,支持论据;二则采用很多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看似有道理的故事,增强说服力。

但,结果一定对吗?你需要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第四条,单层次和多层次讲述故事的做法。

大多数时候,李笑来采用的是讲述一个故事,得出一个结论,而后再重申一次观点的做法,或是,先说结论,而后是一个故事,紧接着重申观点和结论。

或者,在陈述自己的观点之后,提出一个故事(影片)论据,而后加以说明。

比如:讲述俞敏洪的目标分解和努力程度的段落,以及李阳疯狂英语背后的“疯狂”努力的段落,采用的就是上述方法。

不过,在个别篇章中,李笑来也采用了多层次写作方法+勾魂,有意思,够诱人。逻辑就是:写一个故事,一个勾魂(很吸引人关注接下来内容的一个提问、一句话、一小段话等),而后重启一个故事,一个勾魂,最后几个故事,重叠做总结阐述,最后再度回归,然后重申观点,我对此伸出大拇哥——“赞”。

比如:在《学习方法真的至关重要么》这一篇中,李笑来就举了“钟道隆先生”、“新东方老师”、“父亲”、“李阳”、“健身教练”……最后得出结论: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这样的写作方法都是李笑来先生多年的累计和总结,且,已经证明很多读者是喜欢的,不过,总体来说,他的大部分文章还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逻辑严密、理性分析较多,如果你是一个不太愿意思考的人,我想说:还是比较难读懂。

最后一点,李笑来写作特点,常用用“你”——这个字眼很多,适当用“人们”、“故事人物”第三方。

对了,差点忘了告诉你,李笑来一直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平时收集故事、案例等相关素材,所以,在文章中常常采用讲故事、摆案例的做法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我想说的是,你也可以从今天开始,尝试收集和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因为,每一个写作牛叉的人都会采用“李笑来”式的做法。

文/仲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