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推荐

为什么不迷信《(黄帝)内经》好

2019-04-30  本文已影响12人  心学和性格

关键词:黄帝内经 错误 内经

黄帝内经

传说黄帝生于约公元前2717年,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黄帝内经》(又叫《内经》)存在的,是西汉汉成帝刘骜(生于公元前51年-前7年)时,令刘向等人大规模校理古籍整理而成的目录书《别录》中所记载。后人把《黄帝内经》定为阴阳五行医学的最高宗书和核心,阴阳五行医学是中国古代的最主流的医学,凌驾于中国古代的科学医学之上。

为什么不能迷信《黄帝内经》呢?因为它有许多错误:

作者

《黄帝内经》书名有“黄帝”二字,内容中也以记录黄帝与别人的对话为常态。但《别录》作者刘向之前约两千六百多年的史料都没有记载有此作品,甲骨文在清代被发现,如果是被收藏而后人出版的,出版人也没说明自己从哪里找出此千年古物。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医学已知最早载于距今大约3300年左右的甲骨文,内容特征是经验加巫术,基调是观察,少有思辩。黄帝距今约4700年。纸没发明前古人在骨头和金属器上刻字,后来用竹简,已知竹简在商朝才发明[1],黄帝是怎么把约十四万七千零一十八字的《黄帝内经》和不知道多少字后来失传了的《黄帝外经》流传下来,而且超越了已知的甲骨文的医学水平的?[2]

原始佛经靠众核心教徒口口相传和时不时集会统一记忆,内容中有大量的重复话以便于重复记忆,怕忘记,并且成书时有写谁口述、谁验证、谁录入、输入者属于哪个部派的,《黄帝内经》并不是这样。

西汉淮南国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淮南子》提供了线索: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3]

意思是世俗人多迷信古代,(边地)当代,当代学说必定要冠以古代“神农”“黄帝”之名能好让世俗人相信。元末明初医学家医学家吕复说:

《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4]

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也认为:

《黄帝素问》,原本残阙,王冰采《阴阳大论》以补之。其书云出于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帛,故贯通三才,包括万变。

《素问》《灵枢》皆托之黄帝,张氏据此为黄帝时已有宦者之证,余则转以此语决其非上古之书也。

现代《辞海》也称:

现存《素问》一书,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5]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约在先秦至西汉间。[6]

“黄帝”二字的托古,是当时的潮流,《汉书》/艺文志所载书目有十三家十九种挂靠在“黄帝”名下,黄帝的时候要写字也就写在甲骨文上面,不可能写这么多,现代发掘出的甲骨文文字内容都很简单,所以不是黄帝所作。

现代《汉语大词典》也称:

此书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许多医家之手编撰而成的,故非出自少数人之手,也非成书于某一时代。

(《灵枢》)实为唐王冰所伪托。[7]

所以《黄帝内经》其实成型于战国或西汉,且作者非一人,而是由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而来。[8][9][10][11]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

《黄帝内经》开篇写到:

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歧伯回答说:上古代的人……(节制,现代人放纵)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意思是寿与天齐,不老死),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

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书《中国医学史》记载古人类学家对北京猿人(其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遗址中发掘出的38个个体骨骼化石进行科学测定,其中22人(其余16人无法测出)寿命是:14岁以下的15人,30岁以下的3人,40至50岁的3人,50至60岁的1人。估算其平均值(10×15+23×3+45×3+55)/22=18.6(岁)。而中国夏、商时期的人平均寿命大约18岁,周秦20岁,汉代22岁[12]。两者结果差不多。[13]

远古的纪录虽然可靠度低,但也没都过百岁,以医疗条件最好的君主为例:颛顼(“五帝”之一)98岁,商汤83岁→外丙58岁,太戊75岁,尧118岁[14]→舜103岁→禹68岁→启78岁[15]→姒太康37岁[16],周武王45岁→周成王35岁,周恭王83岁,周懿王45岁→周夷王59岁→周厉王75岁,周敬王61岁,周慎靓王84岁,周赧王60岁。秦朝之前约九成的君主都是出生年份不详而不能准确知道其年龄,但看其在位时间都不足以支撑“皆度百岁”的观点。另外道家庄子83岁、列子约75岁、丘处机79岁,阴阳家邹衍65岁,(fo交)释迦牟尼80岁,伊(丝蓝)教穆罕(磨得)61岁,儒家孔子73岁、孟子83岁、荀子75岁、朱熹71岁、王阳明57岁,墨家墨子约90岁,法家管仲80岁,医学家淳于意55岁,李时珍75岁、《肘后备急方》作者葛洪80岁。

现代统计学认为1949年之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尚不足30岁。[17]

国人都超过百岁,现代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中国2010年底,江苏省超过百岁以上的人居全国前列,也仅有2153人。[18]《中国医学史》也认为:

关于古人长寿之说……在大量历史事实面前,上述观点已被证实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

现代也没有哪个考古学支持古代人类寿命更长的理论,有的人认为是更久前,那证据的支持在哪里呢?百岁人寿命逐渐短到十几岁,过渡的骨头怎么考古界都没发现?是发生了什么导致全球的人类都越来越不是《黄帝内经》说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导致秦汉时期的人只有约20出头的短命呢?那时候又没有现代的各种娱乐项目。

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黄帝内经》称:

……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19]

其中“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意思是一年有365天,对应人有365块骨头[20]。人有多少块骨头,找身体完整的尸体解剖便知人有206块骨头,可是《黄帝内经》却这点实践不做,搞艺术创作靠想象牵强附会一年的日子数365,继承西汉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神化儒家而创造的天人合一的系统,但董仲舒是说:

人有三百六十节[20],偶天之数也。[21][22]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样有许多牵强附会

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也是黄老道家书)、西汉时的《淮南子》都说人有三百六十节[20],《黄帝内经》多出来的五节,《黄帝内经》历代的作者为什么不注明是怎么加上去的?同样假托前人神农名字,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也称:

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神农本草经》列的药也是365味以对应,治病一共才365味药肯定是不够的,《黄帝内经》第一段是起源于一个余向东说的“谣言”,《神农本草经》则是“无毒,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最高等级的“上药”[23]第一位的丹砂就含有剧毒[24]。可见这两本书的作者是艺术性充足,而缺乏试验验证所发明的理论的真伪(也就是“可证伪”),对待人命关天之事缺乏严谨性。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5]

《黄帝内经》这十六字是古代阴阳五行医学养生“治未病”的总纲,“后世道家、佛家、武侠小说家们,从中吸取了无数灵感。”“面对贯穿二十四史的频发瘟疫,面对史不绝书的“人死无算”的死亡率[26],底气十足的“病安从来?”的轻松反问,其实是无知妄言。[27]

像疟疾是因为带疟疾细菌的蚊子叮咬人造成的,丝虫病丝虫通过蚊子入侵人体,鼠疫是动物或人带病菌给人,经历千辛万苦发现这三个原理的人都得了诺贝尔科学奖。

厚古薄今,外国也有,释迦牟尼也说远古的人寿命很长,然后越现代越短。[28]

按其理“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代人炽热多欲、物欲横流,各种五光十色,烟草、棋牌、麻将、电子游戏等都是后来发明的,中国人精神比古代人外放,媒体节目多出现解放天性的口号,认为快乐就好的人比以前更多,人们应该病最多、寿命最短才是,为什么现代人病最少[26],寿命日益增长,寿命是已知的最高的呢?

经络

《黄帝内经》治病除了精神内守治疗法外,靠针刺经络(针灸)和13个药方。后世并未发现这些疗法对于常见疾病有奇效[26]

有的现代人因为“血管”论不够高、大、上、神秘和经络与血管的描述不合[29](比如后面说到的第12经),说经络是肉眼看不见的,是具有特异功能的古代高人“内视反观”发现的,其实《黄帝内经》就写了经络肉眼可见、可度量: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30]

脉者,血之府也。[31]

此后的中医相关著作也经常出现“血之随气,循环经络”“血循经脉”等说法,而此物只有血管相对应,证明《黄帝内经》的经络就是现代说的血管,清代医学者王清任也指出:

古人言经络是血管。[32]

“血管”二字也比“经络”二字对该物描述得更准确,如果只是命名的问题,现代人不必苛求作者,比《黄帝内经》更早出更靠谱的中国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也说脉,但没有“经”,不会像《黄帝内经》有这么多牵强附会的艺术创作,如把11脉加一条肉眼找不出来的第12条(经)脉[2],以牵强附会天人合一和艺术之美: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云气,人有卫气。[19]

《黄帝内经》里还有很多这样把人和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的。

《黄帝内经》又认为血管的跳动是气所导致,其实是心脏伸缩供血导致的压力大小变化,把脉把的也是这种压力大小变化,心脏如果不跳了,也就把不出来脉了。

而且经络如果不是血管,那为什么黄帝到现代的约四千多年来中国古代主流医学都不提及肉眼明显可见的血管?[33]知道血管在医学上就很重要,大部分为了避免胃酸等的干扰直接注入体内的药是注射到血管里的。做手术也要尽量避免切开动脉,尤其是大动脉,否则病人容易大出血而死,而古代医学又未发明输血,也不知道不同的血型有的互相排斥,即使是健康人的血,输进去也可能会死人。

中风

《黄帝内经》认为人被风吹使百病生长:

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34]

风吹伤人,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风吹的气藏在人的皮肤之间,又通不过去,又外泄不了;风善于行动而常变向,人的腠理(皮肤内的肌肉连接处,《黄帝内经》认为这里能通风)打开则让身体受寒,闭合则让身体受闷热,受寒使人食欲不振,发热使肌肉减少,所以使人突然怕冷发抖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

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欬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35]

风吹人使百病生长,如今风寒吹人,使人毫毛直竖,皮肤闭而发热,在这个时候,可用发出汗解决;如果风寒入于经络(血管),发生麻痹不仁或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汤熨(热敷)及火罐、艾炙、针刺等方法来祛散。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气内传于肺,叫做肺痹,又叫做肝厥,发生胁痛、吐食的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或热汤沐浴等方法;如不及时治疗,就会传行于脾,叫做脾风……

认为不同季节产生不同的风,不同的风吹人使不同的器官产生不同的病。

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自然界的八个方向吹来的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他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
东风生于春季,病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
所以春季邪气伤人,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病在藏:秋季邪气伤人,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病在四肢。

地球上大部分地方有春、夏、秋、冬之分,是因为地球离太阳稍微远和近产生的温度不同,地球上的物体因为这个温度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变化,风是气温变化和物体移动一时“扇”出来的,不是“八风发邪”。

前面说过血管的动不是因为“气”在动,也就没有“经风”和不同季节的“气”了。如果吹风会得病,那就从人出生开始就制作个容器(如车)把人装着不被风吹,这个自然是错误的。黄帝内经也提到: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歧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黄帝曰: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愓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因鬼神之事乎。
歧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36]

估计那些要产妇不要被风吹的理论根据也是来源于此,其要产妇“坐月子”不吹风,尽量少活动等。现代科学医学发现产妇体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果长时间躺着、坐着不动,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血栓脱落后随着血液流动到了肺部,如果栓塞肺动脉会导致产妇猝死,难以抢救。[37]

现实中风也吹不进人高密度的皮肤。[38]现代医学治疗效果比以前好这么多,都不是治疗风的。

药方

病怒狂饮生洛铁

《素问》/病能论 说:

帝曰:有病怒狂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前面说过,气做为主要的病源是错的。洛,与“落”通用,生铁落指炉冶间锤落之铁屑,喝这个自然不能治“病怒狂”,“病怒狂”很多因素都会,比如多种精神病、狂犬病,病因不是五行“平木火之邪,又能重镇心神,所以它能治怒狂”,而且五行理论也是错误的(见《为什么说五行学说不是真理》),相反史书有记载皇帝吃丹药吃到发狂的(见《涉嫌吃丹药去世的皇帝》)。

昏迷吃头发

《素问》/缪刺论: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而突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状如尸厥,但全身血脉皆在搏动。剃其左角之发,约一方寸,烧制为末,以美酒一杯同服,如口噤不能饮,则灌之。马上好,试验一下就知道是无效的了。头发是为了挡太阳,辨风向用的。左边的头发作者做过对比实验,跟右边的头发有不同吗?

鸡屎醴

《素问》/腹中论 说: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古代主流医学书里,有大量的食屎尿治病的药方。

鸡矢醴的制作及服用法,李时珍《本草纲目》引 何大英:

用腊月干鸡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渍七日,温服三杯,日三;或为末,服二钱亦可。

真的做过对比实验,证实腊月的鸡屎比其它日期的鸡屎更有疗效吗?

吃小金丹免疫疠

《素问遗篇》/刺法论:

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盒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盒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每天早晨当太阳刚出来时,面向东方,吸一口“日华”气,用冷水和气送下一丸),服十粒,无疫干也。

古代主流医学认为辰州产的朱砂(又名丹砂)最佳,故名辰砂,辰砂含汞(水银)。

雄黄是一种矿石,其化学成分为硫化砷,遇热分解变成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口服10毫克三氧化二砷即可中毒,100毫克即可致死。硫化砷本身也有毒,一天口服大约10毫克可导致慢性砷中毒。砷进入体内后,主要在毛发、指甲、骨、肝和肾等器官沉积下来,难以排出体外,积蓄到一定程度,身体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乏力、消化不良、消瘦、肝区不适等症状,可导致肝硬化、周围神经病、皮肤癌等。根据中国药典,雄黄有毒,常用量为一天50~100毫克,是雄黄中毒量的5~10倍。[39]

“望东吸日华气一口”,作者试验过不望东有区别吗?此药方如果有效,为何历史上疫疠还是频发和史不绝书?[13]

结尾

清朝医者王清任经过实践后指《黄帝内经》等:

如知之的确,可对君言,知之不确,须待参考,何得不知妄对,遗祸后世?……以无凭之谈,作欺人之事,利己不过虚名,损人却属实祸。窃财犹谓之盗,偷名岂不为贼!千百年后岂无知者![32]

古人的认知有对有错,如果认为其一定对,则是迷信[40]的。


(欢迎关注支持我简书,都是干货)

来源及释义:


  1.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2. 余向东《中医思想的四次剧变1:黄帝内经》,2016年2月7日。

  3. 《淮南子》/卷十九 修务训。

  4. 明·元戴良《九灵山房集》/沧州翁传:
    《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著,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

  5.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2/第900页/黄帝。

  6.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3/第1542页/内经。

  7. 《汉语大词典》/第16129页/灵枢。

  8. 张功耀《我凭什么说《黄帝内经》是一部伪书?》,新语丝。

  9. 《汉语大词典》/黄帝内经:此书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许多医家之手编撰而成的,故非出自少数人之手,也非成书于某一时代。

  10.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2/第900页/黄帝内经:
    《素问》一书,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相传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

  11. 《百度汉语》/黄帝内经:作者不详。成书于战国时期。

  12. 林万孝《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生命与灾祸》/1996年/第5期。

  13. 徐江雁 编《中国医学史》,上海科技出版社,第2版,2017年8月1日,ISBN9787547836521。

  14. 韩愈《论佛骨表》: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一十八岁。

  15. 《竹书纪年》。

  16. 《竹书纪年》:帝太康,四年,陟。

  17. [德]于尔根·奥斯特海默《"长寿时代":19世纪以来各国人均寿命的增长》网易,2016-11-07。

  18. 方舟子《百岁老人的养生经验可靠吗?》,2019年4月9日。

  19.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

  20. 《汉语大词典》/三百六十节/第193页:
    “古谓人体骨节有三百六十节。”
    吕不韦及其门客集体编撰《吕氏春秋》/卷第二十/达郁: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
    《吕氏春秋》/卷第一/本生:
    “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
    《淮南子》/卷三 天文训:
    “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
    清·刘凤诰《宿迁民》诗:
    “土民辨男女,骨节三百六。”

  21. 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22. 不过《春秋繁露》由于是随意附会之作,骨头数量又有366之说: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23. 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上。

  24. 认知圣经《〈神农本草经〉中的糟粕》,2018年。

  25.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第一。

  26. 认知圣经《科学医学的胜利数据》,2018年。

  27. 棒棒医生(余向东)《黄帝新医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2016年7月29日。

  28. 认知圣经《释迦牟尼神化或被神化自己的描述》,2018年。

  29. 余向东《经络实质的“比较解剖学”研究》,2012年5月24日。

  30. 《黄帝内经》/灵枢经/经水。

  31.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32.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上卷。

  33. 方舟子《经络究竟是什么东西?》,2007年5月15日,见《经济观察报》2007年5月28日。

  34.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 第四十二

  35.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 第十九

  36. 《黄帝内经》/灵枢/第九卷/贼风 第五十八。

  37. 方舟子《“坐月子”是种最具□□特色的传统陋习》,凤凰网 转 中国青年报,2011年07月13日。

  38. 混乱博物馆《崂山道士和量子力学》,2017年10月9日,B站。

  39. 方舟子《常用中成药的真相——牛黄解毒片》

  40. 认知圣经《什么才是迷信》,2018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