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变与不变
最近看到两篇文章,写到找工作和面试,很多人从中都感受到浓浓的中年危机。看大家的评论,我感觉大家似乎特别希望问一个问题,到底能不能从结果倒推出一个持续向“钱”的路径?
正好我今年38岁,收入和35岁相比翻了一倍;也经历了35岁时工作和生活中,自己无法解决的冲突。我当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在问一个问题,我到底行不行?我的竞争力在哪里?
时间拨回到2017年。我上半年刚刚走特殊流程升职。下半年我就离职了。那个时候我觉得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冲突,在我内心无法化解,一度确诊是轻度到中度抑郁症。
那个时候部门调整,换老板。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我如何维持一个技术比较好,积极上进的员工的人设?放眼望去,我觉得部门里面和我同龄和我比较相熟的朋友技术都比较强,我感觉我在部门里面没有立足之地,于是想调整不同的方向,找前同事在新公司做做尝试。
那次换工作开启了我三年3次换工作之旅。频频换工作过程中我在想一个问题,我到底竞争力在哪里,很多时候不仅有机会去学习我之前不会的东西,工资还比之前有所上涨。这一切在2018年加入区块链存储的创业公司,(随后)做技术合伙人时到了顶峰。
我这个时候仍然迷茫于自己的人设是什么样子的,自己到底能不能转做技术管理,感觉每天的生活忙忙碌碌,却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忙碌。于是半年之后我开启了人生第1次裸辞之旅。
特别迷茫的时候,总喜欢四处乱看,看到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时候完全是不信的,我觉得我会越来越差,出口根本不知道在哪里。
那个时候看到曹政推荐曹德旺的传记《心若菩提》,我从中看到0和1之间的可能性。那个时候是我精神个人动力性个人探索的第2年,边做心理咨询边看曾奇峰的精神分析的初级课程。初级课程帮我梳理了思路,也推动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那个时候我还做了30天连续日更,日更的时候面临坚持坚持日更和保证每天线上课程的进度的冲突。
与冲突共存,边痛苦边迭代。2019年年中我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我软硬结合的经验与新公司很匹配,薪水和之前相比有所上涨,2019年整年的绩效也不错。
回忆这三年,我觉得持续的阅读和探索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从2017年陆续听学习了得到上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看了《一念之转》,《少有人走的路》等心理书籍。
在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上,我了解了积极期待对人的意义;《一念之转》中,我看到了转念4句话和反转;《少有人走的路》上,我看到了人在成长中需要放弃的东西;辉哥的《人生一页纸》帮助我反复迭代人生的目标。
很难讲是哪一个课,哪一本书,或者是我持续三年的精神动力性的个人探索中哪一次咨询帮助我走出了困境。我能确定的是,这一系列探索和尝试让我更清楚的看到了我自己。允许我自己与迷茫共处,与挑战共存,与不确定共舞。
放弃那些自己本应如何如何,才能观察到真正的自己。我看到了我的能力圈,我的能力有变化和不变的东西。我在技术上软硬结合的技术积累,这是超过90%的人的能力,不管不仅仅帮助我在2019年开了两门线上课程,有几百人报名,还帮助我在2019年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可迁移的能力,我发现我不仅仅有在技术社交过程中与人链接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与人链接中相互之间也有所触动,在2019年我参加和发起了很多面基,从中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他/她们帮助扩展了我的世界。
年近40,不断面对变化中的挑战,唯一不变的是面对一部分变化。在变化中不断迭代自己,把向前看转为向内和向外的探索,探索自己的底层能力。让底层能力成为自己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