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聊斋志异》之《狼》三则解读(下)

2016-12-04  本文已影响0人  徐牧于野

我们现在再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蒲松龄要写屠夫?屠夫的手段,究竟有何异处?屠夫究竟有何特质,需要蒲松龄以三则狼的故事来刻画这一职业的形象?回头再看看这三则狼中真正要展现的屠夫的特质。

其一,挂肉钓狼的屠夫,是身为商人的屠夫。

古代的屠夫身兼两职,既负责宰杀又负责贩卖,其实也是商人的一种。古代商人的社会阶层极为低下,这是因为古代的统治者为了政权的稳固而选择保护传统农业的生产,故而对于会影响到农业经济稳定的商业活动极为压制,在传统社会观念中,对商人有“无奸不商”和“为富不仁”的偏见。所谓“士农工商”,商人作为阶层中的末尾,可以说非常没地位。屠夫在市场上就是卖肉的商人,这个屠夫,不仅与人做生意,还与狼做生意。正是屠夫对狼“示以空担”的这个动作,将屠夫的行为变成了一个交易,以屠夫担中的肉来换取狼的放过自己,所以事情的性质在这一刻完全发生了变化。一开始的“示之以刃”是威胁,不是交易;后来的翘足挂肉也只是一个抛弃的行为,单方面的抛弃也不是交易;而恰恰就是这一“示以空担”,使得屠夫挂肉的行为变成了真正的交易。从后文的“狼乃止”可以看到,狼接受了这一交易,放过屠夫而着手去吃树上的肉。银货两讫,真是十足的商人,生意做到狼头上了。而更为可喜的是,屠夫第二天取肉的时候发现狼因吃肉而死,又将狼皮剥了卖钱,“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竟然还以肉为饵,从中小赚了一笔,获得了超额的利润!一举一动,一心一念,完全是商人的思想。用这一担肉的交易,不仅换取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还以此为饵发了一笔横财,这个屠夫,与狼交易获利,是值得赞赏的。

其二,勇杀二狼的屠夫,是身为杀生者的屠夫。

屠夫这一职业,在常人眼里戾气太重,平日经常杀猪宰羊,杀畜不眨眼。说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和尚与屠夫是邻居,和尚每日要早起念经,屠夫每日要早起宰杀,于是两人约定,每天谁起早了就叫醒对方,于是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终有一日,两人都去世了,结果发现和尚入了地狱而屠夫去了极乐,和尚不解,向佛祖询问。佛祖现身说,你这和尚每日早起劝人杀生,所以你入地狱;而那屠夫每日早起劝人向善,所以他入极乐。可见屠夫的罪孽有多深重,尤其在佛教盛行的明清时代,世人对因果报应甚是相信,即使是不吃斋的人,也对屠夫避之唯恐不及。屠夫平日杀畜无数倍受世人鄙视,而到了危急时刻暴杀二狼,却保住了其性命,若不是屠夫平日操弄屠刀娴熟且因长年宰杀而有胆略,换做常人恐怕非死即伤。这个屠夫,杀生为保命,是值得肯定的。

其三,智杀恶狼的屠夫,是身为粗鄙者的屠夫。

关于屠夫的偏见其实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是《水浒传》的镇关西郑屠和《儒林外史》的胡屠户。郑屠仗着自己颇有钱财,便强逼民女为妾,可谓地方一霸;胡屠户趋炎附势,在女婿范进中举前后呈现两张面孔。这两人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粗鄙。古代以文取士,文化被士人所垄断,士人就是读书人。屠夫这样的人因为经济状况或者为继承家业,仅仅学习了基础文化知识就早早开始了自己的屠宰人生,因而大多数屠夫都是粗人。而文中吹狼的屠夫,他的智体现在灵机一动的急智和源远流长的睿智,试问饱览群书的士人,有几个能具备这样的智慧?这个屠夫,粗鄙但智慧,是值得尊敬的。

古代的屠夫,身为商人,被统治者鄙视;身为杀生者,被平民鄙视;身为粗鄙者,被士人鄙视。屠夫的地位因而极其卑贱。然而蒲松龄以三则狼的故事,展现了屠夫的正面形象:其一,屠夫以其商人的细谨,从狼爪之下换取了逃生的机会;其二,屠夫以其杀生者的勇敢,击杀了狡诈的狼;其三,屠夫以其粗鄙者的智慧,战胜了凶恶的狼。蒲松龄身为士人一员,却没有鄙视身为商人、身为杀生者、身为粗鄙者的屠夫,反而以此三则狼的故事,证明屠夫之“用”,树立屠夫的正面形象。

蒲松龄的《聊斋》,不只是像郭沫若所称的: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如《狼》三则,重点不是在刺,而是一种对小人物的怜悯和正视,为屠夫这样的小人物声援站队;《狼》三则也有刺,刺的则是世人的偏见,从而为屠夫正了名。

任凭世人如何诋毁、如何鄙视,屠夫也是人。能撇开这些世俗偏见,还原出真实的屠夫形象,体现的正是蒲松龄先生的人文关怀。

《聊斋志异》之《狼》三则解读(上)

《聊斋志异》之《狼》三则解读(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