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七律
读书的时候要把一本书读成几个词语或者几句话。今天我就“读”了一本书由美国作家约翰・M・格里高利写的《教学七律》。这本书在1884年出版,这本写于一百三十多年前的老书到现在还散发着光芒,主要阐述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七大因素:模范、兴趣、共同语言、链接、自主、再生、完善。
一、教师定律:模范
格里高利在“教师定律”这个部分中提出了教师职业的普遍要求:“教师将是一个模范的男人或女人:他的举止无可挑剔,他的道德毫无瑕疵,他智慧无过,判断公正,充满爱心,意志坚定,工作起来不知疲倦,本着良心说话做事,学习上显出天分,像天使一样仁慈”。从而提出了教师定律。“教师必须熟知他要教的内容。”
这不仅让人想到语文教师的“三个不相信”定律:“一是不相信一个写字如鸡脚叉一般的语文教师能教好写字;二是不相信一个不喜欢读书的语文教师能教好阅读教学;三是不相信一个不动笔写文章的语文教师能教好作文。”
二、学习者定律:兴趣
格里高利这样定义“学习者定律”:“学习者必须怀着兴趣投入到事实或真理的学习中”。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任何一个熟悉教育教学的人都认同的说法。“兴趣的来源就是注意力的途径”,格里高利说:“当这堂课与学习者过去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发生联系时,他也可能会表现出真正的兴趣。如果与他未来的生活或责任有关时,他的兴趣会更浓厚。”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要考虑新授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思考的角度就是新授内容是否紧密联系学生的过去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或者能引导学生畅想未来。
三、语言使用定律:共同语言
格里高利对语言使用定律这样描述:“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教师和学习者的共同语言”。
我们常说:“一个好教师必须学会用儿童听的懂的语言去教学”,要站在儿童视角去思考教学,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必须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去教学,学习才能够发生。
四、课程定律:链接
格里高利把“课程定律”总结为:“需要教导的真理必须通过已经知道的真理来学习”,这之间就是一个“链接”的过程。他说:“学生借助那些已经学过的熟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新的未知领域只能通过旧的已知信息来解释”。
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成长必须从“舒适区”先到“延展区”,再到“恐慌区”才能成长。因为“延展区”用到的知识是建立在“舒适区”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如果直接过度到“恐慌区”,则会因为学生没有了已有知识的支撑而变的焦虑,无从下手,造成学习效果不佳。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五、教学定律:自主
在厘清了教师、学生、媒介、课程的定律之后,格里高利这样阐述“教学定律”:“激发和引导学习者的自发活动,学习者自己会学的部分,老师不再告诉他”。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每一位老师在努力追求的教学境界。兴趣和学习的目标导向力在自主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六、学习定律:再生
“学习者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生出要学的真理”。那些愚蠢的学习者只会机械地背诵书上的定义,而那些机灵的学霸们却能够把书上的定义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引导学生机械背诵,更多地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复制真理,用“拿来主义”思想来对待学习。
作为父母我们孩子放学回家,我们常常会问“你作业写完了吗?”这样会引导孩子完成作业就是学习,就“万事大吉”。如果此时我们再增加一句“你今天问老师问题了吗?”,则会把孩子引导到善于发问,积极思考,再生今天的学习内容上,这样做,学习效果会更好。
七、复习定律:完善
格里高利说:“教学的完成、检验和证实必须通过复习来实现”。
“学而时习之”是每个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懂的道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告诉我们:复习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式。及时复习让学习过程走向完善,让学习效果锦上添花,完美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