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已阅君散文读书

东周列国故事021-南方的楚国要称王

2023-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已阅君

改编自《东周列国志》,原创作品,持续推出,欢迎关注。


南方有个楚国,国君姓芈,熊氏,爵位为子爵。先祖是颛顼帝的孙子重黎,在帝喾高辛氏手下担任火正的官职,主管防火救灾,能为天下带来光明,命名为祝融。重黎生了儿子陆终,娶了鬼方(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东南部)国君的女儿,怀孕的时间竟长达十一年,从左胁和右胁各生下三个儿子,其中第六子姓芈,名叫季连。季连的子孙中,有一个名叫鬻熊的,博学多才,品格高尚,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拜他为师,后世就以熊为氏。周成王对开国功臣的后代进行嘉奖,推举出了鬻熊的曾孙熊绎,把他封在荆蛮,按照子爵的标准赐予五十里见方的土地,国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第五世传到熊渠,他很受江淮一带民众的爱戴,就僭越封号,自称为王。周厉王暴虐,熊渠害怕被厉王讨伐,就去了王号。第八世传到熊仪,字若敖。又再传到熊眴,字蚡冒。蚡冒死后,他的弟弟熊通杀了蚡冒的儿子自立为国君。

熊通为人残暴凶狠,勇武好战,有与周王平起平坐的志向。他见诸侯拥戴周朝,络绎不绝前去朝见天子,不敢轻举妄动,打算观望一下再伺机行事。后来,周桓王被郑国打败,熊通认为时机到了,就越发肆无忌惮,决定实施称王计划。当时,楚国最高的官职是执掌军政大权的令尹,由斗伯比担任。斗伯比建议熊通说:“楚国不称王已经很久了,如今想要再次称王,一定要先用武力把诸侯们制服。”

熊通问:“那该怎么做呢?”

伯比回答:“汉水以东的江淮地区,所有国家之中就数随国最大。您暂且率领兵马到随国附近,派使者去求和。只要随国服从了,那么江淮地区的诸侯各国就都会归顺了。”熊通采纳了伯比的建议,亲自率领大军,驻扎在瑕地(今湖北随州市),又派遣大夫薳章,向随国请和。

随国有一位贤臣,名叫季梁,又有一位佞臣,名叫少师。随侯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而不爱听逆耳的忠言,所以少师倍受宠信。楚国使者到了随国,随侯就把二人叫过来询问对策。

季梁说:“楚强随弱,如今过来求和,居心叵测呀。姑且表面答应他们,但内部做好防御戒备,才能保证不出事。”

少师说:“请让我出面处理结盟的事,顺便过去试探一下楚军。”

随侯就派少师到瑕地,与楚国结盟。

斗伯比听说少师要来,就对熊通说:“少师是一个浅薄卑俗的人,以阿谀奉承而得宠。这次奉命出使,是来打探我们的虚实。我们应当把强壮锐气的一面隐藏起来,只给他看些老弱病残。一旦他们产生轻视之心,就必然骄傲自大。骄傲自大,就必然疏忽松懈。我们的事就好办了。”

大夫熊率比说:“季梁在随国,倒是个棘手的人物,恐怕会坏我们的事。”

伯比说:“现在还不是时候,我以后再想办法对付他。”熊通采用了伯比的计策。

少师进了楚国的军营,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只见武器锈蚀、盔甲破烂,士兵都是些年老体弱之人,看上去毫无战斗力,于是神色就变得高傲,还带着点怜悯,对熊通说:“我们两国各有各的疆域,互不侵扰,不知贵国向我们求和是什么意思呢?”

熊通假意答道:“唉,我这小国连年灾荒,粮食歉收,百姓辛辛苦苦劳作,还是吃不饱肚子,国家也是穷困衰弱,实在担心其他国家乘人之危,联合起来欺侮我们,所以想和贵国结为兄弟之好,有困难的时候能够互相帮助。”

少师回答说:“汉水以东的小国,都听从我随国的号令,您无须担忧。”

熊通就与少师结盟。等少师离开后,熊通下令撤兵回国。

少师回去面见随侯,绘声绘色讲述了楚军那副羸弱不堪的样子:“楚国求着我们结盟呢。能跟我们结盟,算他们运气好!他们一结盟就开溜了,看来是很怕我们呢!请给我一小支部队,我带着兵马追过去打他们,就算不能把他们全部俘虏,也至少可以掠取一半,让楚国今后不敢正眼看我们。”随侯觉得有道理,答应了。

正要出兵的时候,季梁知道了,急忙奔过来劝阻说:“不行,不行!楚国自从若敖、蚡冒时起,几代君主都很重视国政,侵扰江汉也不是一年两年了。熊通杀了侄子自立为王,尤其凶狠暴虐。这回无缘无故求和,肯定没安好心。给我们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这是在诱骗我们呢。要是追杀过去,必定中了他们的计。”随侯为此事占卜,结果不吉利,于是放弃了追杀楚军。

熊通听说季梁极力劝阻了追兵,又把斗伯比叫过来商量。伯比想到了一个计策,说:“我们邀请各诸侯在沈鹿(今湖北钟祥县)会盟,如果随国派人过来,那就是顺从我们了,如果随国不来,那就以背叛盟约的名义去攻打它。”熊通就派使者一一通知汉东各国,约好夏季第一个月的初一,在沈鹿聚会。

到了约定的日期,巴、庸、濮、邓、鄾、绞、罗、郧、贰、轸、申、江等国都来了,只有黄国和随国没来。熊通派薳章向黄国问责,黄国只好派人来请罪。又叫屈瑕去问责随国,随侯可不服气。熊通就率军讨伐随国,士兵驻扎在汉水、淮河之间。

随侯召集群臣,讨论对抗楚国的办法。季梁建议说:“楚国刚刚联合诸侯,派兵逼近我们随国,锋芒正锐,不可轻敌。不如低声下气去求和。楚国如果愿意,重修旧好也就够了。如果不听,错就在楚国。我们言辞卑微去求和,楚国就会瞧不起我们,士兵产生懈怠之意。楚国拒绝求和的要求,我们的士兵就会义愤填膺。我军愤怒而敌军懈怠,光凭士气就可以打上一仗,这样取胜的把握很大!”

少师在一旁挥着手臂说:“你怎么怕成这样啊!楚国大老远过来,那是自寻死路!如果不速战速决,说不定他们又像上次那样逃跑了,岂不是可惜了吗?”

随侯相信了少师的话,亲自率军前去抗击楚国。三人同乘一车,少师在右,主击刺;季梁居中,主驾驭;随侯在左,主射箭。到了青林山下,驻扎完毕,摆好阵法。

季梁爬到车顶上观察楚军,对随侯说:“楚兵分成左军和右军。楚国的习惯是以左边为尊贵,国君一定在左边。国君所在的地方,必然聚集了精兵强将。我们就应当避其锋芒,集中兵力攻打右军。如果右军兵败,那么左军自然就泄气了。”

少师却说:“打仗的时候见到楚国的君主就躲开,可不是让楚国人笑话吗?”

随侯被少师一激将,就咬牙先攻打楚国的左军。楚国拉开阵势,与随军拼杀到一起。随侯一杀进楚国的阵里,埋伏在四面八方的楚兵都跳出来了,人人勇猛,个个强干。少师和楚将斗丹交锋,不到十个回合,就被斗丹斩杀,扑通一声跌下了战车。季梁保卫着随侯,跟楚军拼死厮杀。楚兵十分勇武,只进不退,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随侯只好丢下战车,换上普通士兵穿的军服,混杂在士兵当中,全靠季梁杀出一条血路,才得以脱出重围。回去以后,清点军中人数,所剩还不到十分之三、四。

随侯后悔莫及,对季梁说:“唉!我不听你的话,才落到这个地步!”又问:“少师在哪儿?”有知情的人禀告说,少师已被楚军所杀。随侯心中凄然,不住地叹息。

季梁说:“这种误国的人,您还为他可惜什么呢?当务之急,赶快求和才是上策。”

随侯说:“国家大事,现在我都听你的了。”

季梁到楚军那里去请和。熊通怒气冲冲地说:“你们国君背叛盟约,拒绝参加我召集的会议,还率兵跟我对抗。如今战败了才来求和,根本没有诚意。”

季梁面不改色,从容答道:“之前有个奸臣少师,恃宠贪功,硬逼着我们国君参战,实在不是出于我们国君的本意呀。现在少师已经死了,我们国君自己也知道错了,派我来向您赔礼道歉。您如果肯宽恕,我们就率领汉东各国臣服于楚国,永远听楚国的命令。请您裁决吧!”

斗伯比说:“天意不想让随国灭亡,所以除去了少师这样的奸佞小人。既然随国不能灭掉,那就不如跟他们讲和。可让随国率领汉东各国,一起向周朝称颂楚国的功绩。只要周朝支持楚国,楚国就可以借此镇服南方各国。这对咱们有很大的好处啊!”

熊通同意了,派薳章暗地里告诉季梁说:“我们国君拥有江汉的广大土地,想让周王赐封为王,用来镇服南方各国。请你们随国帮忙,率领汉东诸侯向周王提出封王的请求。要是真的办成了,那是我们国君的荣幸,也感谢你们随国的恩惠。我们收兵休战,等你们的好消息。”

季梁回去以后,把这些话转告了随侯,随侯不敢不从。于是就以汉东诸侯代表的名义,歌颂楚国的功绩,请求周朝把王号赐给楚国。一山不容二虎,天下只能有一个周王,周桓王怎么可能让熊通跟他平起平坐呢?所以压根没同意。

熊通听到后,勃然大怒,说:“我的先祖熊鬻,有辅导文王、武王的功劳,只受封了一个小国家,还远在荆山一带。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现在楚国地方广大,人民众多,南方各国无不俯首称臣,周王却视而不见,不给我加封爵位,这是有功不赏。郑国人射了他的肩膀,他蒙受羞辱,却没有能力讨伐,这是有罪不罚。该赏的不赏,该罚的不罚,凭什么当王!况且,我的先祖熊渠早已自立为王,这个王号又不是第一次用,我只是恢复旧号而已,还用得着周王来赐封吗?”说完,立刻就在军营中自立为楚武王,与随国人结了盟。回去以后,汉东各国都派使臣前去祝贺。

桓王虽然对楚国的行径十分恼怒,但也无可奈何。从此以后,周王室日渐衰微,而楚国越来越贪得无厌。熊通死后,传位给儿子熊赀,把国都迁到郢(今湖北江陵县)。楚国统治了南方各国,开始急切地想要北上,侵犯周朝所在的中原地区。后来要不是有齐桓公伐楚和晋楚城濮之战,那这种势头就不可遏制了。


改编自《东周列国志》,原创作品,持续推出,欢迎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