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101 -自由之路《七年就是一辈子》类比
<step 1>选摘
“反过来,留心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聪明人都更擅长使用类比----因为创作类比本身就是难度很高的活动,一般人做不来。”
“这是个特别稀为巧妙的陷阱----很多人始终并未察觉。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我总是告诫自己,暂时先克制寻找类比的冲动,因为不恰当的类比还不如没有类比,甚至,不恰当的类比干脆相当于有毒,会麻醉我们的大脑,组织我们有效地思考。”
<step 2>理解
看到上面摘录的第一段内容的时候,我立刻想到自己大学学医时候的日子。学医,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很沉重、很枯燥的事,特别是那些被父母逼着来学医的同学。我因为是从小就很喜欢当医生,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觉得很艰难,当然成绩也不会很差。以前我以为是自己对学医感兴趣,所以学得比其他人好。看了笑来老师的这段话之后,回想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学医真的是“举一反三”的,当然这里的“举一反三”很多就是类比。很多同学以为学医是死记硬背,觉得文科的同学更适合(当然这也是那些同学对文科的误解)。有这样的观念,当然就不会类比。但是我从来不觉得学医是死记硬背的,我一直认为学医是有迹可循的,是很将逻辑的。观念上的差别,导致行为上的不同。我学医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得找其中的逻辑(这些老师不会教,也可能是老师也不懂),不断的类比,在自己的脑海里,不断的把这些孤立的信息岛,类比、归纳,最后成体系,有迹可循,随时可以调用。现在回想起来,医学上有些结构的命名其实就是类比。比如膝关节内侧的多个滑囊,称为鹅足囊,就是因为那个地方有几根韧带几韧带周围的关节囊,和鹅足相似,所以命名为鹅足囊。了解了名称的来源,其实也自然记下来了。
不过就像摘录的第二段所说的,类比毕竟是相似而不是相同。过分的类比,会把事物理解简单化、刻板化。这不利于知识的准确把握。对于学医来说,当学生的时候勉强可以,但是当医生就真的不行了。因为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就要追求精确的。
<step 3>行动
回顾最近的业务学习,发现自己少了读书时候的灵动性。走向了本科那些笨同学的路子----死记硬背。看来,类比还是要时时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