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原理」黑色,永恒的时尚
目录 | TABLE OF CONTENT
从来没有一种色彩能够像黑色一样在世界范围内有如此的大统一。在所有色彩当中,各个文明在黑色和白色中具有最多的共识。在这种共识之下,又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解读。无论古今,黑色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颜色,尤其是在现代平面设计应用中。
黑色被称为色彩之王,无论在传统文化,还是在现代设计中,黑色都是一种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色彩。然而黑色却是最难以掌握的色彩。从色彩科学中看,黑色是吸收了所有光色而呈现的不可见效果,不过实际情况是我们没有纯净的黑色,环境中的光线反射、投射等都会影响黑色的效果。如果你要体验真正的黑色,请在弱光的夜晚闭上双眼吧,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色。
现代光谱科学告诉我们,黑色是所有光谱色被完全吸收后的结果,因此,黑色看起来是最暗的。这是一种无色色彩,它没有色调,只有灰度。常被用来表现黑暗。
可以说黑色是现代应用最为广泛的色彩之一,最常见的就是印刷行业,你看的书、上学做过的作业、浏览过的网页都是黑色文字。有人会疑问,为什么从古至今大多是黑色的文字?这主要是因为黑色的文字和白色的背景纸张具有最高的对比度,这有利于我们阅读。同理,大多数的电子产品的屏幕也是黑字+白底的。当然,你会看到Kindle的水墨屏,这个我们另外说。现在我们遇到了很多的概念:色相、色度、对比度等,请你放心,这些概念会在后面的内容详细为你解答。
史前祖先们的黑色
黑色是人类艺术史上最早使用的色彩之一。我们可以追溯到一万八千年和一万七千年前,在法国的拉斯科洞穴中,人们发现了洞穴墙壁上画有很多动物:公牛、鹿、马。人们最开始使用黑炭来作画,后来人们开始利用烧焦的骨头,磨碎氧化锰成粉末,进而制作出表现丰富的黑色。
法国拉斯科洞穴上的壁画——旧石器时代古代西方的黑色
我们越过旧石器时代,去探访古代西方世界对于黑色的认识和运用。从埃及出发,经过古代文明的希腊,去往西方文明起源之一的古罗马,最后浏览德国的黑色风格。
【古代埃及】
对于古埃及人来说,黑色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埃及人们世代依靠着他们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流退了又来,来了又退,年复一年,滋养着埃及的儿女。作为母亲河,尼罗河的习性并不温柔,她定期泛滥,洪水到来淹没农田。但是每当尼罗河退去时冲刷出肥沃的黑色淤泥,埃及的人们在四五千年前就懂得了尼罗河古怪习性,掌握了洪水的规律,利用两岸黑色土壤。几千年以来,尼罗河犹如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中的一条蜿蜒的绿洲,充满着无限的生机。正是这种印象,埃及人对黑色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在埃及的神话中,黑色是阿努比斯之神的色彩。阿努比斯是埃及神话中的死神,他是埃及九柱神之中冥王奥西利斯和沙漠之神赛特的妻子奈芙蒂斯的私生子。埃及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死观念,这种观念使得埃及人对死神阿努比斯的崇拜,相信阿努比斯会保护死者不受邪灵侵害。
阿努比斯与图坦卡门墓的守护雕像尽管在古埃及黑色有着正面的联系,但是这种色彩并不是埃及的主色彩。实际上黑色在埃及历史中出现得并不多。
【古希腊】
反观古希腊,对于古希腊人来说,黑色同样是地狱的色彩,地狱和生者世界被一条黑色河流分割,这条河流就是阿格龙河,即痛苦之河。那些罪孽深重之徒会被送到塔耳塔洛斯(Tartarus),塔耳塔洛斯也是地狱的代名词。在冥界中央是哈迪斯,他是主神宙斯的大哥,冥界之王,在那里他坐在黑色的乌木宝座上。
乌木及乌木雕大象除了神话中的色彩符号,黑色在古希腊的艺术中同样是最重要的。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就开始制作黑色图案和红色图案陶器。古希腊人在制作陶器的时候,艺术家们会在红色的陶罐上用光滑的泥浆绘画。当陶罐烧制过后。上面的图案变成了黑色。
古希腊黑色人物陶器【古罗马】
我们再来看看古罗马的黑色,在古罗马,社会等级十分严格,紫色是皇帝的专用色;红色是士军阶层使用的色彩(军官是红色披风,士兵是红色长袍);白色是牧师使用的色彩;而黑色则是工匠和艺人穿戴的色彩,由此可见黑色在古罗马并不受到尊重。并且工匠们穿戴的黑色不够深沉和丰富,这种由植物染料上色的织物不够稳定,也不持久,由此这种黑色经常蜕变为灰色或者棕色。
在拉丁语中,“黑色(black)”、ater、atere这些词语与残酷、邪恶有关联。这些词语后来逐渐成为英语单词“atrocious”和“atrocity”的词根。
atrocity:穷凶极恶的
atrocity:暴行,肆虐
黑色还是古罗马死亡和哀悼的色彩。公元前的第二个世纪,古罗马的法官开始穿着深色的长袍(toga),这种服装被称之为toga pulla,用于丧葬仪式。不久,在罗马帝国时期,死者的家属也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穿戴这种深黑色服饰;然后,在哀悼纪念的宴会结束之后,大家才将黑色换成了白色的长袍。在古罗马的诗歌中,死亡还被称为黑暗时刻。
【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
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的人们崇拜他们自己的夜之神——诺特(Nótt),在他们的神话形象中,诺特骑着一匹黑马穿越天际。人们还对死亡女神——赫尔(Hel)存在恐惧,赫尔是恶神洛基之女,传说她半身黑色,半身红色,长相凶恶可怕,她以人脑浆骨髓为生,所用之物无不与恐怖和苦难相关联:她以忧愁为床,以贪饕为食具,侍从的名字也为延迟和懒惰。赫尔管辖的疆域位于宇宙之树伊格德拉西尔的根下,远离人世,奥丁的神马全速飞奔,仍须九日九夜方可到达。
夜之神诺特在北欧神话中,人们还相信万神殿的主神奥丁有两只黑鸦,一只叫Huginn,另一只叫Muninn,它们替奥丁观察并且聆听世界。
【后古典时期】
在中世纪初期,黑色普遍与黑暗和邪恶关联。中世纪的绘画中,魔鬼通常被描述成拥有人类的外貌,却有着翅膀和黑色的皮肤。
1. 12世纪和13世纪
在中世纪,黑色象征力量和神秘。德意志名族神圣罗马帝国(又叫日耳曼名族神圣罗马帝国)的标志就是一只黑鹰。在中世纪的诗歌中,黑骑士是一个神秘的人物。
黑骑士得益于中国古代和印度发明的黑色油墨,传统上,中世纪一直使用这种油墨来书写,这就是由于黑色的文字在白色的背景下有很强的对比度,包括羊皮纸。油墨在15世纪的重要性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变得更加重要。在期间,一种新型的墨水被制造出来,这种油墨是由烟灰、松节油和核桃油制成的。这种新型的油墨使得印刷出版传播思想变成了可能性。由此,黑色文字+白色背景成为了印刷书籍、报纸和文件的标准。同时这个标准扩展到了现代的计算设备上。
2. 14世纪和15世纪
在中世纪早期,封建贵族和有钱的家族普遍穿着明亮色彩的服饰,尤其是深红色长袍。黑色服饰很少出现在贵族家庭的衣橱中。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黑色貂皮,这种光滑的黑色貂皮在当时的欧洲是最好的,也是最昂贵的皮毛。这种皮毛从俄国和波兰进口,主要用于裁剪成长袍和皇室礼服。
松貂在14世纪,黑色的地位发生了改变。首先,市场出现了高质量的黑色染料,服饰可以使用这种染料渲染出深沉、丰富的黑色调。在这个时期,法官和政府官员也开始穿戴黑色长袍,以此作为他们地位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的标志。还有一个原因使得黑色地位发生改变的是,欧洲的某些地区通过了奢侈品法,禁止除贵族成员之外的任何人穿着昂贵的衣服和某些颜色。威尼斯著名的鲜红色斗篷和佛罗伦萨德孔雀蓝色织物就仅仅限于贵族才能使用。因此,在意大利北部一些富有的银行家和商人们最后使用昂贵的面料+黑色长袍来回应政府的这种奢侈品法律。
黑色服饰黑色表现出的稳重和严肃使得国王和贵族很快接受了这种风格。意大利北部的贵族和统治者们开始穿这种黑色服饰。随后这种时尚传到了法国,法国的贵族和皇室疯狂的爱上了这种风尚。英国理查德二世统治时期(1377-1399年),这种风格传入了英国,所有的法院的工作人员开始穿黑色衣服。不仅如此,在1419年-1420年期间,黑色风格风靡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欧洲的统治者们开始喜欢这种黑色,人们赋予了这种色彩更丰富的含义:权利、力量、尊严、谦逊等。到了16世纪末,几乎所有的欧洲帝王和法院都穿黑色。
【现代历史】
1. 16世纪和17世纪
黑色不仅是欧洲天主教统治者所穿的颜色,而且它还是欧洲新教改革和英国以及美国清教徒的象征色彩。新教改革者们认为罗马天主教的教堂内饰色彩太过于丰富,装饰风格太招摇。他们经常看到教皇和他的红衣教主穿着艳丽的红色服装,这被他们看作是奢华、罪恶和愚蠢的颜色。在北欧的一些城市,激进者们经常攻击教堂,并砸坏彩色的玻璃窗。在新教改革中,衣着被要求必须严肃、简单和慎重。在新教的教义中,明亮的色彩是被禁止的,这些色彩的服饰被要求替换为黑色、棕色和灰色;而妇女和孩子被建议穿白色服饰。
在荷兰,大画家伦勃朗(Rembrandt)根据这种市场需求创建了以黑色和棕色为主的调色板,以此来创作肖像,表现出人类最深的情感。作为伦勃朗的客户,新教对这种设计非常满意。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反宗教改革者,鲁本斯(Rubens)就是其中之一,他反其道而行,使用明亮而丰富的色彩。反宗教改革的新巴洛克式的教堂闪耀着白色的光芒,充满了雕像、壁画、大理石、黄金和彩色绘画,用以吸引公众。但是最终所有的欧洲天主教都采用了一个严肃的风格,大多是黑色、棕色和灰色。
伦勃朗自画像 鲁本斯自画像在17世纪中期,欧洲和美国陷入对巫术的恐惧之中。人们认为恶魔会在午夜一个叫做黑色安息日的仪式中出现,这种仪式通常是一些黑色动物,经常是一只黑色的山羊、一条黑色的狗、一匹黑色的狼、一头黑色的熊、一只黑色的鹿或者公鸡,伴随着巫术师的助灵,黑猫、黑蛇以及一些其他黑色生物。这是关于对黑猫和其他黑色动物迷信说法的起源。
黑猫与巫师手册2. 18世纪和19世纪
在18世纪,欧洲进入启蒙时代,这场知识文化运动主张相信理性发展,知识可以解决人类实际存在的基本问题。黑色在这场运动中逐渐蜕变为时尚色彩。此时,巴黎成为了时尚中心,粉彩、蓝色、黄色和白色成为了贵族和上层阶级的主要色彩。但是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黑色再次成为了主要色彩。
启蒙时代《雅典学校》——拉斐尔 法国大革命随后,进入工业革命,黑色再次占据主导地位,煤炭、石油的黑色烟雾让美国和欧洲的城市逐渐变成了黑色。到1846年,英格兰的工业区被称为“the Black Country”。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和其他作家们描述了伦敦黑暗的接到和烟雾缭绕的天空,他们在法国艺术家古斯塔夫·多雷的雕刻中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the Black Country黑色并不总是表现在绘画艺术中,在欧洲,黑色作为许多象征意义出现。一种叫做浪漫主义的另类文学运动出现了,这种文学充满了黑色气氛,忧郁的颜色,这成为了浪漫主义的主要主题。在这类文学作品中,小说充满了黑色元素,如:城堡、废墟、地牢、风暴和午夜的会晤。
进入工业时代,新型廉价的合成黑色染料被发明,以及纺织工业的产业化,他们的结合意味着第一次向普通人提供优质的黑色服饰。在19世纪,黑色逐渐成为了最流行的服装色彩,尤其是在英国、美国的上层和中产阶级的商务服装。
19世纪黑色主导了文学和时尚,在绘画领域也扮演着重要作用。美国艺术家詹姆斯·迈克尔尼尔·惠斯勒(James McNeil Whistler)在期间创作了一幅举世瞩目的画作《惠斯勒的母亲》,这幅作品使用黑色作为主色调,让画面主人公看起来有一种高贵的气质。
《惠斯勒的母亲》一些19世纪的法国画家对黑色的评价不高,黑色一直以来在绘画领域都是慎用的色彩,这种色彩非常难以驾驭,黑色也非常容易毁掉其他色彩,因此,鲜有画家能够驾驭这种黑色颜料。当时的画家对待黑色的态度是:抗拒黑色,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曾经说到:
“黑色和白色的组合称为灰色,没有什么是黑色,也没有什么是灰色的。”
对其他画家们的黑色抗拒心理,莫奈有着不同的想法,事实上,莫奈等画家走的恰巧是一种写生色彩的实验的路线,莫奈使用黑色来表达一种强力和戏剧性的效果。莫奈创作的《伯特·莫利索的肖像》就是其在黑色颜料上的尝试,这种尝试完美地捕捉了人物独立的精神。这得益于黑色给予绘画强大的能量和直接的表现,莫奈甚至改变人物眼睛的颜色,他将其换成了黑色的眼睛,强化了效果。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引用法国印象派画家毕沙罗(Pissarro)道:
《伯特·莫利索的肖像》——莫奈“莫奈强过我们所有人——他用黑色创造了光。”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阿诺(Pierre-Auguste Renoir )使用光亮的黑色,特别是在他的肖像画中。当时有人告诉他黑色并不算是一种色彩,雷阿诺回答道:
“你怎么可以那么想?黑色是色彩女王(the queen of colors)。我总是厌恶普鲁士蓝。我曾经尝试用红色和蓝色的混合色来替代黑色,我也尝试使用钴蓝色或者靛蓝色,但是最终我还是回到了黑色。”
除了像莫奈和雷阿诺这样的大师,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经使用黑色线条来描绘景物的轮廓,比如他一些著名画作中的床就是用黑色来描绘的。
2. 20世纪和21世纪
在20世纪,政治上,黑色成为了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色彩。而艺术上,黑色重新获得了19世纪获得的辉煌。俄罗斯画家卡西米尔·马列维奇(Kasimir Malevich)与1915年创作了《黑色广场》,被广泛认为是第一部抽象绘画。他写道:
《黑色广场》“绘画工作不在是现实的模仿,它本身就是现实。也不是一种能力的示范,而是一种想法的实现。”
黑色也得到了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赞赏。他在1945年说到:
“当我不知道要在画布上放下什么色彩时,我会放下黑色。黑色是一种力量,我用黑色来简化结构,由于印象派似乎已经取得了持续的进步,黑色在色彩的协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20世纪50年代,黑色成为个性和知识分子以及社会叛逆的象征。崇尚这种思潮的人不接受既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在美国,那些机车团队和街头帮派穿着黑色的皮夹克,表现着与社会主流相反的价值观。到了20世纪末期,黑色是朋克亚文化和哥特亚文化的象征。
在男性的时尚中,黑色逐渐被海军蓝取代,特别是在商务西服中。一般黑色晚礼服和正装的穿着越来越少。
而在女性时尚中,法国设计师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对女性时尚进行了革命性的简化,香奈儿曾在Vogue杂志上发表了一件黑色的连衣裙。她曾有过著名的言论:
"女人只需要三样东西,一件黑色连衣裙,一件黑色毛衣,以及,她手臂上一个她深爱的男人。"
可可·香奈儿意大利设计师詹尼·范思哲(Gianni Versace)曾说:
”黑色是简约和优雅的精髓。“
还有一个法国设计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也说过:
”黑色是连接艺术与时尚的连接点。“
黑色,作为一种色彩,具有多种含义。黑色不仅仅是绘画的表现手段,它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含义和时尚。人们对黑色理解和解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个时期对黑色的解读都不相同,但是黑色作为严肃、稳重、深沉的正面形象没有发生改变,作为悲伤、哀悼、恐怖、未知和恐惧的消极影响也没有改变,它是色彩家族中的神秘骑士,我们下一期来谈一谈黑色在中国的文化中的形象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