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非孔子首创论2019-07-23
平民教育非孔子首创论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之说几成定论,其实大谬不然。说孔子推行平民教育,自然没问题;说孔子首创则不可。盖孔子之前的教育,已广泛普及于平民。
周制,王畿郊内(四郊之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诸侯各国亦有乡遂,是为国野乡遂之制。卿大夫的采邑称都鄙,也属于野的范畴。在《周礼》中,六遂的居民往往称甿、氓、野氏、野人,六乡的居民与王城中的居民一道称作国人。同时,乡和遂的居民亦统称为民。《周礼》记载如下:
《地官·州长》:“(州长)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州序即州党的学校。郑玄注:“序,州党之学也。”
《地官·党正》:“(党正)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
《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教、友、睦、姻、任、恤。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地官·大司徒》“而施十有二教焉:一旦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日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和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
州长、党正都是六乡大夫的下属,分治一州一党。但《周礼》中六遂官员没有提及学校。是否只有乡有学校而遂无学校?有两种解释。一则认为遂内不设学校,一则认为乡遂体制相近,乡内有学校,遂也应该有,《周礼》每每详此略彼。
《学记》追述古之学制说:“古之敎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术就是遂。顾炎武《日知录》有一则《术有序》曰:
“《学记》“术有序”注:“‘术’当为‘遂’,声之误也。《周礼》:‘万二千五百家为遂。’”按《水经注》引此作“遂有序”。《周礼》遂人之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ガ,五ガ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皆有地域沟树之使,各掌其政令。又按《月令》:“审端经术。”注:“‘术’,《周礼》作‘遂’。夫间有遂,遂上有经。经,小沟也。”《春秋·文公十二年》:“秦伯使术来聘。”《公羊传》、《汉书·五行志》并作“遂”。《管子·度地篇》:“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州。”术音遂。此古术、遂二字通用之证。陈可大《集说》改“术”为“州”,非也。《周礼·州长》:“会民射于州序。”陈氏《礼书》曰:“州曰序。《记》言遂有序何也?《周礼》遂官各降乡官一等,则遂之学亦降乡一等矣。降乡一等而谓之州长,其爵与遂大夫同,则遂之学其名与州序同可也。”
顾炎武明确肯定“遂有序”,只是遂官各降乡官一等,遂的学校也降乡一等,即比乡校低一级。
我认为,理论上乡遂都应该有学校,乡民遂民都是民,应该同样受到教育。但当时条件是否允许,实际上能否做到,是否做到,可以讨论。作为历史事实,属于知识性范畴,需要经史和考古的支持。
但平民教育非孔子首创,则可定论。依据不仅有《周礼》。三代教育及于庶人即平民,经史皆有明言。西周普及平民之教育,春秋时期尚有延续。《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说:“子产不毁乡校”。朱子《大学章句序》说: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朱子之言,有其经史依据,相当可信。三代教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上下贯通,欹欤盛哉。2019-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