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饭嚼30次
一口饭嚼30次,是前天我在樊登讲《十分冥想》时听到的一种正念饮食的方法。我当时的反应是“这个太麻烦,我肯定做不到”。
之前我还听了樊登与金铂医生对话,讲金铂的书《减压生活》,里面也提到慢慢吃的好处,同时还学习到一个新知识:在我们的下丘脑有个饱食中枢,判断我们有没有吃饱,它判断的标准往往是摄食时间,而不是食物摄入量。
金铂说:“从你开始吃第一口饭,到你感觉到饱和不饿,大概就是15~20分钟,你吃得多是这个时间,你吃得少也是这个时间。”
所以如果吃饭吃得太快的话,人很容易吃撑。所以要细嚼慢咽,学会好好吃饭,这样既可以防止过度饮食,还可以更好地品尝食物的味道。
这两个知识点,在我的脑海里无意识发酵了,昨天中午吃饭时,一个念头自发冒出来:“我一口饭咬不到30下,10下应该是做得到的”。我尝试把一口米饭嚼了10下,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圆圆饭粒的顺滑和Q弹,食物的细细颗粒在我的牙齿和舌头的触感和甘甜,内心感受到了一种愉悦。
顺着这个兴头我夹了一夹白菜入口,嚼了10下,然后一块卤牛肉,再嚼10下,牛肉有点嚼劲,我又嚼了10下,然后自发地再10下,我品尝到了不一样的牛肉的香味。我把这个体验分享给先生,他也加入了,还看了下时间。果然,20多分钟后,我们都感觉饱了,而米饭还剩了三分之一。验证了金医生说的知识点,太神奇了。
我和先生消化都不太好,这样的吃法对我们的肠胃也更好,而且真的饱而不撑,吃得有滋有味。所以,我们昨晚,今天三餐都是这么吃,而且每次20-30分钟之后,就饱了,饭量菜量都少了。两人都为这个发现和体验感到高兴。而且,这种吃法,每次只能小口吃,一口吃不了很多,而且自然会闭嘴咀嚼,吃相也变得优雅了,哈哈哈哈哈。
金医生还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法式悖论”:法国人均脂肪、酒精、奶制品的摄入率,在西方工业国家里都比较高,但法国人的心血管发病率却比较低。研究发现原因是法国人吃饭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有仪式感。吃得慢。
法国人吃得少,吃得慢,我是有实感的。我研究生时最好的同学,就是法国人。有次她和老公儿子到中国旅游,我们在苏州会面。吃饭除了第一餐我们请客,她一定要AA,各点各的。记得他们一家三口,午饭共吃一份饺子,一笼小笼包。后来她请我们去他们住的青年旅社吃他们自制的“法式早餐”:一杯红茶,一片吐司加果酱,仅此而已。连她青春期的儿子也是这个量。而且每次吃饭的时间都很长,都是边吃边聊,感觉是聊天为主吃饭为辅。
当时,我们都纳闷他们怎么吃得那么少?现在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吃得慢,即便吃得少,只要时间足够长,就会有饱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