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历史:宋的科举制度
他说历史:宋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在北宋大范围覆盖,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参加考试的。请看如下内容
A.人群征别(考生条件),考试是面向社会公众,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如,女人不能。她们的主要任务是去别人家传递香火。祭拜的日子,跪在自家祖先坟前一般是自家的男人,而不是女儿。因为自家的女儿已经嫁到别人家里,跪着的是别人家的祖先。女人要到别人家传递香火(生男孩子)是她的任务,她的地位才能提升。因为在家财分配上,男占有主要的财产分配权力。而母凭子贵,她有多么想要得到重视,就会多么想要男孩子。
因此,女人被限制在考生外。
B.体检。检查考生的身体状况如何,有没有重大疾病啊!有没有残疾呀!等等。
C.政审。考生的政治要清白,是否坐过监狱。
D.从事特殊职业的。现任的和尚、道士不能参加考试。
通过重重难关,你终于有了考试的资格。
考试的场所也很讲究,你不能随便选个地方考吧。因此,考试的场所要有公信力,要被社会所认可,不能被群众所质疑。在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场地、同一份卷子。当然,每一个路集中场地不一样。
他说历史:宋的科举制度宋代的考试要考三天,三天待在一个小单间。那问题来了,你三天吃什么?你自带粮食。考试紧张,尿频尿急,想解决大问题怎么办?只能说这就尴尬了,原地解决吧,这就太那啥了,所以建议你少吃点少喝点,免得三天后出来,主考官都被你熏晕。这考试真考验人的忍耐力,这就是为什么要求人的体格要好,身体健康,不然三天后你还有没有命走出来,这就值得深思了。
他说历史:宋的科举制度一到考试就会有作弊,有作弊相应的就有防作弊行为。
宋太宗有次拿着科举名单来看,发现朝中的一个大臣的儿子也在名单上。宋太宗就怀疑,他了解这个大臣的品行,觉得这个大臣不会教出这么出色的儿子,便传令叫人把这个大臣的儿子的试卷给他看。看完之后,宋太宗勃然大怒,果然如此。
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再发生,宋太宗便想出了别头试。把试卷分成A.B卷,平民百姓与官宦子弟分开用不同的试卷。官宦子弟在另外场地考试,也用监狱的狱警或士兵看守着。
这也难不倒作弊之人,只要平时与阅卷的人打好点关系。阅卷之人在评阅试卷时,看到这个试卷之人的名字,会推算他上面有什么大人物。然而,防弊术一招又出现啦,那就是糊名。糊名是把考生试卷上的名字、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
你以为这就难倒作弊之人吗,那你就错了。只要大人物有心吧自家儿子平时草稿字迹给阅卷之人看,让他好好认认我儿子的字迹,那么阅卷之人便会认识这位大人物的儿子的字画。但大人物你也别高兴得太早,另一招防弊之术闪闪登场了。那就是召集民间抄书手,把试卷从序号1开始排,抄书手把试卷里的作答都抄出来,这下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就尴尬了。
你以为想作弊之人这下肯定作弊不了呢,那你就too young too simple。有心之人把自己平时作文章的风格说给阅卷人听,也把自己写的东西给阅卷之人看,让他们好好体会体会我写文章的味道,嘻嘻。
宋代还有另外的防弊之招,那就是锁院。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即赴贡院,但不得与外界接触,这就叫锁院。
你们看看,一有考试的地方就会发生些不和谐的行为,但相应的就会出现防止这些行为的措施。而且,从上面的内容来看,你们有没有这么一种感受,怎么这么像我们现代人考试的方式呀!
接下来你们就要思考这个问题了。为什么明知前方高危,还是会有人铤而走险,硬着头皮去做呢?
那是因为前方有巨大的利益在诱惑着这些人幼小的心灵呀!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使没身份的人变得有身份,身价暴涨呀!平民百姓、商人、文人骚客、富二代、官二代等等都是想挤进朝臣的行列呀。
考试利益之大,铤而走险,作弊一次,收益一生,但前提是不被发现,嘻嘻。
这就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利益在诱惑着人们,一蜂窝的人往前冲,但考成功的概率又非常小,真应了句“难于上青天”。
他说历史:宋的科举制度进士及第之人,这下可发大发了。可以从同一级别的人做朋友。人脉就是钱脉呀,你是什么层次的人就会交到什么层次的人,比方说你是士多店老板,那你就会与士多店周围的人交朋友。
上榜的人为什么会吸引村里的富豪们呢?因为进士是潜力股,不知哪天你就到达宰相的位置了,看好你这股,做做投资买卖。商人会想把女儿嫁给他,因为商人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找个有钱途的女婿,也想让自家女儿找个好依靠,从此衣食无忧。
因此,进士及第之人那可真是香饽饽。
注:以上内容都是我上课听老师讲,他一边讲,我一边写,通过整理写出来的,可能会与我老师会有点出入,如有错处,实是学术不精,请谅解,也欢迎指出错处,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