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的书,用的时候想不起来怎么办?

2021-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mango8

你觉得这本书好,并且对你有用,那么不妨去读第二遍、第三遍。好书就应该一读再读,不够好的书呢,忘就忘了吧,也没什么损失。重复是学习之母。不要觉得重读一本好书是浪费时间,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就是让人不断重读的书,“每次重读都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经典是读之不尽的,“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所说的一切”。

好书每多读一遍,我都会从书中发现好多的新东西,因而重读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加深记忆那么简单。我记得,第一次读投资家塔勒布的《反脆弱》特别费力,因为塔勒布写作天马行空,哲学、历史、经济学、心理学各种知识信手拈来,而“反脆弱”又是他原创的思想,于我非常陌生。所以第一遍时我倾尽全力理解他在说什么,他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什么。这样一路读下来,很多地方还半懂不懂,冒出来一个又一个疑问。

到第二遍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我是站在“总体了解了作者想说什么”的基础上去看了。这样我就看得很从容,看前面时会对照后面的内容来理解,看到一个概念时会想到它另外哪一页也出现过。自然而然,读第一遍时的诸多疑问大部分也消了。如果说读第一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迷失在交错纵横的山路中,那么第二遍仿佛是甩出一架无人机,自上而下俯拍,一览全景而不至于迷路了。

但这还不够,我还看了第三遍。看第三遍时,我关心的不是作者说了什么,而是作者怎么说的,不是作者的思想是什么,而是作者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思想。也就是转换了“阅读的焦点”,并再往深处挖了一层。这么三遍读下来,我才算是对这本书有了一个立体的吸收。这个时候,我甚至都不需要再去想这本书的内容记住了没有,要知道,“记忆”只是一最初级的学习而已,更要紧的是,我是否把书中的思想和技巧融入自己的头脑中,变成一可操持的心智工具。要想读书读到这一程度,非反复重读不可。

重读是反复读一本书,是纵向的拓进,而“配对阅读”是横向的延展,就是把内容相近或关联密切的两本书放在一起,相互参照。配对阅读就像玩拼图。读一本书就像拿到一块拼板,由于其他拼板还缺着,你脑子中的图像还不完整,所以你就容易忘掉,那如果你找到了其他拼板,相互拼接,以形成完整的图案,作为一个整体印刻在脑中,那么就很难忘记了。

比如我们都知道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写明末历史的经典作品,非常精彩。但是看完以后呢,你可能还是会有些疑惑,那就是为什么万历皇帝会颓废成这样,总感觉缺了一点背景的了解。那么如果你再看一下温功义著的《三案始末》可能就了然了。一本书即使写得再好,也反应的是作者自己的视角,在这个视角下定会有材料的取舍,因而总会有其他视角、其他材料是这本书没有涉及到的,那就需要参照其他。比如同样是讲概率论和预测学的书,西尔弗的《信号与噪声》就可以与泰洛克的《超预测》配对来读;同样是解读《庄子》的书,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就可以与南怀瑾的《庄子諵譁》对比来看,因为陈著侧重《庄子》原文的意义解释,非常严谨,而南著更擅长引申发挥,联系到当下,所以一起看正好互补。

回顾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做法有很多,有人喜欢在书页上旁注,有人喜欢手抄在本子上,有些人喜欢做成卡片,有人把Evernote等笔记软件玩得娴熟,还有人热衷于画思维导图,画得很漂亮,颇有观赏性。然而,读书笔记采用什么形式、什么介质并不是关键,在我看来,怎么记都可以,顺手就行,本质差别并不大,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你记下的这些笔记,有没有再次去读、去看呢?有没有隔段时间就去回顾呢?

笔记的价值,绝不在于备份,而是在于回顾和温习。也不用太频繁,每个季度把自己的读书笔记翻出来看一遍,好像重走了一遍阅读历程,以前看过的那么多书,不同的观点和知识,以非常密集的方式总览一遍,很可能就会产生一些新的灵感和思路,之前渐渐淡忘的记忆也能被重新唤起、强化。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看书不容易忘,一是要做笔记,二就是要学会经常看笔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