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25—祭奠哲学家尼采先生逝世122周年
《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去世时,罗贯中这样写: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
“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
在所谓的大人物去世时,似乎天象“流星陨落”是标配。
在1900年8月25日,距今122年整的那天,天空中应该也是月色无光、将星陨落。
有位大将去世了。
不同的是,这位将军并非一杆银枪,长坂坡前,七进七出。
这位将军,仅仅是集毕生之力,杀死了一个敌人。
敌人名叫:上帝。
这位将军征战的沙场,叫“人生”,或“命运”。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哲学家,德国人。
如果说一句,他是“人类史上最受争议的哲学家”,应该大部分人都是同意的。
再没有哪个思想家如此饱经争议、褒贬不一、毁誉两极。
今天不谈太多的尼采思想。只说这位哲学家,他是如何可被我们看待、触碰、感受。
首先,他是个“失败者”。他的失败体现在方方面面,事业、爱情、家庭、婚姻,这些俗世中的幸福,他一样也没有。
哦,如果你说这些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太过世俗、平庸、功利的话…那么,他连健康也没有。
健康总是哲学家也配有资格需要的了吧,总是谁也无法反驳的幸福吧。
健康他也没有——从身体的,到精神的。
肯定有人会说:“什么?他连精神的健康都没有?那不是‘精神病’吗,一个精神病有什么好学习的,死了,有什么可纪念的?”
其实是这样,在我们活着的这个世界,有很多的谬误和偏见。而认为一个人精神现象的全部,都只能是这个人他自己所完全承担、背负的这种观点,就是千古以来,人类最大的谬误之一。
柏拉图精神健康,创建了完整的哲学体系,所以人们认为他是伟大的哲学家,几乎没有一个说“不”的人。孟子,善于养其“浩然之气”,又有千古名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让后世两千多年的人们都认为,只要是和命运还有人生相关的“问题”,都是自己的原因。
谁也不敢说,谁也不敢问。反正圣人也这么说了,大家也都是这么看的,所以只要是我的人生出现了问题,那就都是我自己的错。怨不得老天爷。
老天爷,总不可能错吧。
大家就这么活着。
一百多年前,尼采想对抗一部分这些荒谬。
结果他战死沙场了。还以一种多数人看起来并不优雅体面的方式离开。
1872年,是28岁的尼采第一本正式的著作,《悲剧的诞生》,诞生。
从《悲剧的诞生》之后,他个人的悲剧,也正式诞生。
读过尼采的人会知道,尼采围绕着以古希腊时代的悲剧为核心的“人生救赎观”,展开了他一生的艰难行程。
始于悲剧,终于悲剧——他的一生真实写照。
但是,别理解错。两个“悲剧”不是一回事。
前者“悲剧”是尼采对抗悲剧的手段;而后者“悲剧”,仅是俗人眼里的一个结果。
尼采的故事还没有落幕。
悲剧是人生的真相。对于这一点,充斥和浸泡在尼采所谓“日神精神”当中的人们,自然是体会不到,也不愿意去相信。
但是对于一些揭露了这个世界真相的智者和勇士而言,“酒神精神”,睁开眼睛平视罪恶与苦难的过程,才是问题的实质。
有这样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用来形容尼采,恰如其是: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世上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它。”
尼采在1889年元旦过后的没两天,疯了。
后来,他的朋友接他到了巴塞尔的一家精神病所,医生评估着他的症状,写下了一份病历。病历中,除了“反应迟钝,双眼瞳孔右大左小,高度近视、斜视”,还有一句,全世界最美丽的病历:
“这位病人的症状之一,是喜欢和大街上看到的每一个人握手,并拥抱和亲吻他们…”
估计再想骂尼采的人,看到这条症状,也要顿一下。
尼采的思想,终于他45岁;尼采的生命,终于他56年。
这其中的11年,很难说这个人的意识在宇宙的何处漫游。
关于尼采最后生命当中的十一年,资料实在太少。或者是我查到的资料太少,以后能有更详细的史料有缘找到的话,会和大家分享。
我只知道,尼采在最后的11年里,应该脾气温和、神识涣散:他可以不必再像往常一样进行深刻、痛苦地思考,但也不能再写下什么用来狩猎真理的文字。
也有记载,尼采有一次在症状发作的时候,差点将母亲掐死。
无论这真假,他都成了最可怜的人。
尽管他说,不要同情。
后来,尼采的名气慢慢大了。很讽刺的是,这位哲学家疯前,几乎很少人知道、认可他,等到他终于丧失了一切著书立作的能力之后,他开始慢慢出名,人们从他那之前无人问津的著作里,承认他是一个思想家。
有慕名的拜访者,在经过了伊丽莎白(尼采之妹)的同意下,探望了逝世前的尼采。
1897年8月7日,一位凯斯勒伯爵在探访了病中的尼采之后说:
“他不像一位精神病人,更多的,他像一个已经死去的人。”
我之前写过关于中国历史上明朝的王守仁和尼采相提并论的文章。不提二人的思想,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都是因为肺病,而逝世于五十六岁。
1900年8月20日,尼采患了一场高烧、接连不退,连着病了几天之后,在8月25日这一天,与世长辞。
尼采的名气传播得很厉害。仅仅是过了两年之后,比尼采年幼29岁的中国人梁启超,便在自己的文章里,将尼采介绍进了中国。
距今也一个多世纪。
如今,尼采的名字,漂浮在各个可能、又不可能的学科、领域、角落里。
大家都对他,有自己的看法。
本篇文章没有讲述太多的尼采思想,仅仅是在这样一个,尼采的逝世日里,对前人的一点纪念。
8月27日,尼采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据说大家诵读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中的章节,好友彼得·加斯特,则负责在葬礼上致哀悼词:
“愿汝神圣英名,受后世来者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