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讲堂自得其乐学论语

述而篇第二十五:孔子的教学大纲是什么?

2019-07-15  本文已影响2人  西源

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可谓桃李满天下。那么,孔子对学生,平常都教育些什么内容?这一章,给出了回答,孔子教育学生的是:文化典籍、社会实践、忠诚、守信,这可以看作是孔子的教学大纲。

        有人说,这一章承上“无隐”章,说明孔子身教重于言教。但我觉得,这一章和“子不语”章参读,正好可以互证。“子不语:怪、力、乱、神”,为什么?正是因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前者荒诞怪异,后为现实人生。儒家是强调入世的,对这会、人生有所作为的,故而,对“怪、力、乱、神”这些与社会无助的,甚至有害的内容,孔子从来不讲。

        再来看孔子的教学大纲,这些内容很能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是,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文、行”,指文化典籍、社会实践,这是教给学生广博的知识、社会实践,这是提高学生的视野,增强为人处世的能力,使学生拥有服务社会的知识和能力,属于“才”;而“忠、信”,则是对学生施以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一旦入仕,能“为政以德”,使学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二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当时学生学习,是为了将来入仕,有为于社会的,“文”是理论,“行”是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就能更好地有为于社会。否则,仅有理论而无实践,将可能培养出“书呆子”,难有为于社会;反之,光有实践而无理论,则难以大有为于社会。而既有高深的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大有为于社会。三是教育既为社会,也为个人。按此四教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达”时,则因有“文、行”,于天下,则可以兼济天下;而不能“达”,即“穷”时,因为有了“忠、行”,于个人,可以“独善其身”。

        因此,我觉得,孔子的教学大纲,含有十分精准的教育思想,可以说,至今仍是正确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