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诸子百家国学

儒文化该何去何从?

2016-11-12  本文已影响176人  d3d4b6747545
儒文化该何去何从?

说到中国文化,不得不说儒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几次的尊儒和几次废儒,就这样也是延绵了两千多年。儒家从最初的学派,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步演变成一个体系或者体制,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第一次尊儒,出现西周到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周王朝依靠周公之法统治王朝和诸侯国。这段时期的可以叫做周公之儒,主要内容是周公的礼法,封建宗法,仁义学说。

然而,由于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分散各地,诸侯纷战,到了春秋末期,周天子权威已渐羸弱,周公之法已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直到秦朝统一,为了推行法制,打压影响广泛的儒学士大夫,消除反对声音,制造了“焚书坑儒”的事。据说是坑杀的术士,但汉书是记载术士为儒学之士,而汉为尊儒的朝代,可信之度仍有可斟酌之处。

到了汉朝,再次尊儒,称为汉儒。现在汉族是华夏最庞大的民族,都是以汉之子民自居,汉朝尊儒对我们影响至深,我们血液、家庭都流淌着儒家的思想。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的魏开始废儒反儒。这是第二次废儒。

从西晋到南宋,是第三次尊儒时期,推行实施了科举制,士族家庭也搞起了门庭礼法,这些我们在电视剧里也看到不少。

到了蒙元朝代,在当时汉人聚集的土地上,算是外族统治,废除了科举制。这是第三次废儒。

最后到明清,是第四次尊儒,再次恢复科举制,清王朝也大量使用汉臣和汉文化。

民国后至今,没有了明显的尊儒废儒之分,废除了科举制,也喊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反孔口号。

这里我不是想说儒家的历史,我是想说下这个现象后的一点思考。

第一次尊儒,是尊周公之礼的礼儒;

第二次尊儒,是尊荀子的经儒,偏重宗教、政治和学术;

第三次尊儒,是尊四书的文儒,偏重文学;

纵观儒学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统治阶级讲儒学从礼法,宗教,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形成了一套便于统治的体系,将“莫非王臣”禁锢在统治思想下,让人从出生就赋予这些思想和牢笼。

想想看,我们是否被束缚了思想包袱?

在金融的逻辑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儒家。

在任何社会里,家庭有两个主要功能:一个是经济互助,一个是社会功能即精神互助。
在家庭内部存在各种隐形金融契约关系;因血缘关系,“家”能大大减少各成员间利益交换的执行风险,减少交易成本。

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我们的家庭,首先家庭本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契约互助基础上的,是存在经济交易内涵的,区别在于显性还是隐性,无论你承不承认或者愿不愿意接受。

现代人,特别是离乡背井的城市人来说,已远离了儒化影响较深的农村环境,对于儒家文化,譬如“孝顺”、“义务”,只存在了情感成分,而其中原本被暗藏进入的经济契约内容逐渐被剔除出来。通过“孝道”的传统养老与风险保障体系正在瓦解,被金融证券与保险市场而取代。

这只是以儒孝为例子加以说明,我并不希望出现绝对的尊儒反儒运动,我更期望顺应社会与文化的良性发展,丰富更加精华的创新的内容,去庸腐和妨碍社会进步的内容则好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