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1:夏至,探访四川什邡洛水李冰陵(2)
本来欲前往洛水大王庙,却意外地发现了李冰陵。不过大王庙本也来拜谒过,此次是陪女儿来的。
大王庙在洛水的仙居山,一座承载千年治水智慧与茶祖遗风的灵秀之地,古朴山径串联起李冰“导洛通山”的传奇足迹。
(这里,曾留下了我的小惊险:2021-03-23:洛水“落水”记)

大王庙(什邡大王庙)位于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朱家桥村,背倚大蓬山,南临石亭江,是为纪念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而建的道教庙宇,1992年被列为什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8年),现存建筑主体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建,后历经多次修缮,现存三清殿、慈航殿、太岁殿等十余座殿堂,保留悬山式屋顶、雕梁画栋等清代建筑特征。
庙宇承载李冰晚年治理石亭江的史迹,相传其在此羽化升仙并留存衣冠冢。1993年与金相寺合并后成为川西重要道教场所,青城山钟至兴道长主持修复,现保存有8米高李冰雕像及"道法自然"照壁,太岁殿为川西唯一明火供灯处。自古以来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李冰诞辰举办为期三天的祭祀活动,信众沿古堰巡游请水,延续传统祈福仪式。庙周分布后城治、礼斗峰等遗迹,构成李冰文化遗址群,2010年纳入灾后重建项目完成修复。
李冰生于公元前302年,卒于公元前235年,约公元前256——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李冰叹岷江之水患,乃筑都江堰;忧什邡绵洛之洪水,遂行“导洛通山”之举。凿瀑口于高景关,疏河床于洛水。“化贫瘠成富土,浸原野为陆海;千里膏腴,不知饥馑。”从此,水旱从人,惠泽川西和成都平原,人民世代受益。四川“天府之国”由此名闻天下。李冰晚年在什邡治水,因功德感动天地,在什邡章山的后城治“升仙”,葬衣冠于章山冢中。被后人尊为川主。后世为纪念李冰其伟绩,在洛水高景关瀑口之下洛水河畔修建大王庙。
据历史记载,李冰完成都江堰枢纽工程后,还陆续完成了其他地区河流的疏通,其中包括川西的洛水即介于什邡和绵竹之间的石亭江。而李冰最后因积劳成疾死在了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什邡人民为了感谢他,立祠庙对其进行祭祀。什邡是李冰生前重要活动地区和归葬之所,大王庙为当地乡人纪念李冰导洛通山之功兴建。自唐代修建以来历经数千年香火延绵。据当地老人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庆祝李冰生日的时候,什邡和绵阳两地的民众三天前就早早来到大王庙烧香拜神,祈祷、还愿。
(来自百度百科)
为纪念秦代修建了都江堰的蜀郡郡守李冰而建立的一座古朴的陵园,坐落于四川德阳什邡洛水镇的章山,陵园本区位于章山的李家山,东北方向有高景关瀑口、朱李火堰和洛水(石亭江)河道;陵东的黑龙沟和陵西的沸泉陵两水交汇陵前,注入李公湖。 陵区占地360亩,北靠后城山,东邻峰顶山,西连佛爷坪,南瞰神牛岭,从南向北地势渐高,从山门牌坊进,上九龙陛999步石阶,然后坐下,看山水走势或思考一些问题,这符合李冰的性格。

李冰陵是一座古朴凝重、富含秦汉风格的建筑群。年年拜谒都江堰,岁岁敬仰李冰父子,今日蓦然而至李冰陵,崇敬之情更甚。
跨过精致小巧的大安桥,李冰石像矗立在陵园大门前面(注:格局为2008年“5.12”大地震前)。石像用黄石琢成,高8. 3米,须仰视。石像造型独特。束发佩冠,长袍宽氅,左手捋须,右腰佩剑,神情严肃庄重 ,昂道仰视长空。这座石像意在刻画李冰忧芝国事的蜀郡最高长官仪范和穷思治水良策的实干精神,显得勇武伟岸,文武兼备。石像后是门殿,青灰屋顶,粉白门墙。殿式为四坡水斜翼收尖,含有神圣石朴的气度。

殿门后平台北,是山脚下石阶的起端。
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这样的。

从宽润的李冰大道拐入横冈坡路,一道三扇门的巨坊扼守山门,坊顶三道飞檐,门额“秦李冰葬所” 五个大字出自原国防部长张 爱 萍将军之手笔。牌坊前有一横卧长岗,名 “乌龙岗”,黑岩嵯峨,块石垒砌,宛若巨龙身上片片鳞甲。民间传说当年李冰父子为浚疏洛水,入河勇斗江神蛟龙,激战多时将其制伏。蛟龙骸骨遂化为乌龙岗。全山褐石磷峋,间有苍松翠竹。坊左是“神龙岭”,山如卧牛,此景应了《风俗通义》、《华阳国志》等古籍所述李冰“化苍牛与水神斗”,“操刀入水刺水神”、“化犀牛生擒孽龙”的典故。一龙一牛 ,当年相搏,而今相伴,饶有趣味。过牌坊,西侧岸涯有一大石,石上有一个长约1米的凹 坑,相传是李冰之子李二郎擒拿恶龙力陷山石的脚印。足迹旁有一深长裂口,据说是李二郎斩龙时留下的剑疤。
从这里到山顶共999级石阶。九龙石陛、石阶和纪功石阙构成了殿门后的一组景观。石陛石阶的形制略似北京故宫,中间是两块大型 雕刻石板,虽斜坡状相连,俗称“龙极”。九龙盘旋翻腾,其下波涛涌动,一派翻江倒海气势。石陛中央刻有”秦李冰葬所“五个大字。两旁是宽阔的石阶,高大的四柱三门石阙竖立其后。石板选用质坚纹细的青石料,采用圆雕、浮雕等工艺。远观,见九条巨龙盘旋翻腾,张牙舞爪,其下万顷波涛涌动,好一派翻江倒海的气势!细观,条条石龙各不相同,其眼、其角、其须、其爪、其鳞、其尾,刀法凌厉,功力豪盛,非高超的设计师和熟练的巧匠不能完成。江海横流,蛟龙掀浪,方显英雄本色,正是这石雕的大义。
纪功石阙形仿汉阙,无檐, 四柱冲天,云纹饰顶,阙额“造福万代”给石阶石陛增添了几分豪气。惜2008年“5.12"地震损毁。原来陵园门口的李冰雕像已被移到原纪功石阙处。

现在的格局完全不一样了。

陵园建构以直上山顶的石阶为中轴线,北枕大山,两侧峰岭辅佐,山顶陵墓居高临下,天门开阔,地户紧闭,水口卫门,气象肃穆庄严,如天造地设,俨然王陵气派,占尽风水宝地之妙机;建筑恢宏大气。
石阙(现在的雕像)后面地势变陡,山道石级分左右两路盘上,汇于陵园纪功碑前。陵园碑记刻写于1994年春,叙述了李冰治水导洛的功德,逝世安葬在章山的史料依据及90年代初什邡人民捐资重修李冰陵的经过(此碑已移至现在的李冰陵大门处)。

石梯笔直陡立,深感伟人的崇高。途中有方形重檐的古朴建筑颂德坛一座,庄严古朴。此坛实为祭坛,收颈放檐,半拱相承,四面墙门相通,当中矗立一道高高的绿色花岗石碑,上面镌刻着“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千秋评价,万杨不泯。

过颂德坛后眼前突然一亮,前面峰回路转之处一片滟潋波光,这就是李公湖。湖在峡谷之间,浑然天成。水面宽阔,约四五十亩。有黑龙沟、佛泉溪之水汩汩汇入,夏日洪水更添浩淼。山间植被好,湖水清澄莹碧,两岸修竹茂林,一派郁郁葱葱。波光摇翠,静湖如镜 。此湖天然,坝高40米,盈时蓄水,旱时排放灌溉农田。民以李公之名称之,蕴含这位治水先贤“盛德在水”的功绩。湖口一道“飞虹桥”横架,闸坝两座“导洛亭”翼然,画面富有动感。

一道直通山顶的陡峭石阶,给人以庄严神圣的感觉。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李冰陵景区古墓已坍塌了一大半,祭坛房屋的主体损毁严重 。
如今已经修缮一新。

这就是李冰衣冠冢——史称李公大墓,位于李冰陵园大顶。大冡径约12米,高约2.9米,环周约为38米。冢前墓碑通高3.9米。冢周石栏依次雕刻李冰导洛通山、始凿盐井、参星礼斗、化鹏飞升种种圣迹。
墓前有天禄、神犀、应龙、洛龟四神兽持护左右。

墓周尚有怀源、祈祉等附属平台,为昔日道门参星罡之所。
据当地人讲,李冰陵是1993年重修的。什邡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投工投劳。当时的确从山下抬上来一口小棺材,2000年的岁月洗礼,李冰的尸骨早就不在了,就连衣物这些东西也没留下。而这口小棺材,就成为了李冰的一个象征。其实肉身衣物有什么用呢,关键是李冰的业绩和精神,他永远活在四川人民的心中。
感慨万端,永不相忘,幸福源泉,惠泽天下。
(相关资料来自景区简介及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