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哲思

品读|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如何颠覆单雄信的形象

2020-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七品草民

《资治通鉴》那些奇人异事41

前言

如今关于单雄信的形象,基本上是清代褚人获的观点,他的《隋唐演义》锁定明清以来的主流观点:单雄信是绿林英雄,广交豪杰;骁勇善战,劫富济贫;忠义两全,力保洛阳;宁死不降,最终惨死。

在大家的普遍印象中单雄信完全是正义的,光辉的。侠义当头,二贤庄单二爷义气的名头响当当,勇于反抗复仇,宁死不降唐。这个版本的单雄信,也是被普通大众普遍接受的形象。

相对于小说家塑造的形象,在《资治通鉴》中我却看到了另外一个单雄信,与小说中的完全不相符合。

关于死罪尤大

“收世充之党罪尤大者段达、王隆、崔洪丹、薛德音、杨汪、孟孝义、单雄信、杨公卿、郭什柱、郭士衡、董睿、张童儿、王德仁、朱粲、郭善才等十余人斩于洛水之上。”

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平定洛阳之后,大张旗鼓的砍了十几个脑袋,就是上面所说的“罪尤大者十余人”,其中就包括单雄信。

在这份名单中以朱粲最为凶残——“食人狂魔”,不仅“教士卒烹妇人、婴儿啖之”,还“税诸城堡细弱以供军食”。朱粲不仅自己吃人肉,而且征人当作军粮广泛吃,确实罪大恶极,引起了众怒,必须斩绝而后快。

至于其他人的罪行是否滔天,司马光没有介绍。但有一个朱粲跟单雄信陪榜,不得不让人怀疑其罪恶累累了。司马光后续行文中又把“割股啖肉”跟朱粲引起民愤放在一起,更让人浮想联翩。至少读毕第一印象如此。

当然,单雄信执着的复仇,几次差点要了秦王李世民的命,这本身也是大罪过,砍头不排除这个仇怨因素。

关于宁死不降

李世勣跟单雄信是同生共死的兄弟。洛阳被平,雄信被擒,李世勣为了给单雄信赎罪,跟李世民求过情,不惜把自己的官职和战功全部抵消,而李世民却没有答应。

李世勣跟单雄信说:“自古忠义难两全,我并不是爱惜生命,不愿同你一起赴死,我死之后谁来照顾你的家人。”李世勣割下自己一块大腿肉给单雄信吃下,表明自己并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让单雄信吃下后放心赴死。

单雄信跟李世勣说了一句话,“我固知汝不办事?”这最后的遗言是安慰,还是埋怨呢?读起来感觉好像是埋怨李世勣,没有尽全力营救自己,显示了单雄信贪恋生命。等李世勣说妻儿老小他会照顾,单雄信才“啖肉”赴死。

“彦藻以雄信轻于去就,劝密除之;密爱其才,不忍也。及密失利,雄信遂以所部降世充。”

从这里来看,单雄信“轻于去就”应该先后投降(或者说归附)过三个人,“翟让,李密,王世充”,就是说他会审时度势,也再次证明单雄信并非不畏生死。

关于忠义两全

还有一点,当时在秦王李世民麾下混得不错的程咬金、秦琼为啥没有替单雄信求情呢?而仅仅出现一个李世勣。只能说明单雄信人品存在问题,否则人命关天时,同生共死过的兄弟岂能不帮忙说句话。所以说忠义美德也值得怀疑。

《旧唐书》“单雄信者,曹州人也。翟让与之友善。”作为老乡,翟让在瓦岗寨应该是很照顾单雄信。但是,在《资治通鉴》中“杀翟让之际,徐世勣(即李世勣,降唐后赐姓李)几死”,没有说单雄信当时的态度,反而重点体现了李世勣。对比之下,能不让人怀疑单雄信的忠义吗?

李密因为爱惜人才,没听房彦藻建议杀了单雄信,反而留下且重用他。李密与王世充大战偃师,程知节带领内马军同李密一起扎营在北邙山上,单雄信带领外马军驻扎在偃师城北。

王世充派遣数百名骑兵渡过通济渠攻打单雄信的营寨,李密派遣裴行俨和程知节援助单雄信。这一战李密手下十几个人受重创,单雄信却没有动静。如果说《资治通鉴》里对于这一战记录,单雄信没出场救援乃是形势所逼,那么让我们再看后面。

李密知道邴元真投降了王世充,邴元真引王世充军队攻打洛口城。李密没有声张,和众人商量,等王世充军队一半渡过洛水时,趁机攻击。这个众人应该包括单雄信吧,看看后面司马光怎么写得。

王世充军队到了洛水,李密的骑哨兵没有及时发现。等到要出击时,王世充的军队已经全部过了河,也就是说已经错失良机了。

“单雄信等又勒兵自据”,“等”说明还有其他人,“又”说明司马光对此遗憾。李密势单力孤,自己估量着不能坚持,于是率领部下轻装乘马逃往虎牢。邴元真以洛口城投降了王世充。

“初,雄信骁捷,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军中号曰:'飞将。'”

如果真是忠义形象,主公李密又遇到危险。试想如果此刻关云长在会如此呢?我想关云长绝对不会坐视不管,而勇猛的“飞将”单雄信却能视而不见。对情同手足的将领如此,对待领导人李密也是如此。所以,“忠义两全”在《资治通鉴》看不到的。关键时刻,对李密忠义还不如王伯当。

关于形象演变

有关单雄信的生平事迹,《旧唐书》卷53《李密传单雄信附传》:“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徐喝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东都平,斩于洛阳。”《尉迟敬德传》里还记载了单雄信曾在御果园追杀李世民,后为尉迟所败。

从史料来看,单雄信武艺高强,是一名骁将,为“山东豪杰”中的一员,在当时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

与史料不同,在后来剧本、小说中,单雄信的形象几多变化。

在元杂剧中,单雄信被丑化而成为反面角色。尚仲贤《尉迟恭单鞭夺槊》写单雄信为追杀李世民立功,不顾与徐茂公的结义之情,割袍断义。

《大唐秦王词话》据宋元明前期“说唐”题材说唱文学编写而成的一部话本,将单雄信塑造成了十恶不赦的“奸贼”。

《隋史遗文》是晚明在说唱文学“旧本”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部通俗小说。单雄信形象又被改变:单雄信是绿林首领;他扶危救弱,患难相扶,荣辱与共的精神;单雄信的复仇意识,与唐王朝反抗到底,至死不降唐。

清代中期通俗小说《说唐全传》中单雄信的形象成了底层民众的代言人。京剧《锁五龙》(又名《斩雄信》)、《卖马》等都赞扬了这位民间英雄。

《隋唐演义》基本上锁定了单雄信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也符合“山东好汉”这一标准,所以广为流传。

及时语

小说、话剧形象根据需要而变化,人物形象经过加工塑造,只为迎合需求,就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

所以,也有理由相信《隋唐演义》为了迎合大众需求,褚人获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单雄信,历经多年的传播正面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为大家普遍接受了。

但是,《资治通鉴》毕竟是“帝王教科书”,而且是经过众多史学专家多年呕心沥血而成,所以相对来讲我更愿意相信司马光。北宋时期的司马光不会料到,后来有话本、小说,更不会想到为了追求人物形象的完美,会对历史有所篡改。不过看到司马光笔下单雄信的形象,并不影响我对英雄好汉的崇敬。

以上纯粹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