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的
曾几何时,我强迫将自己压入文字的机理继而发掘自我以及纾解情怀;曾几何时,我多次认为找到了适合我个人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述状态;曾几何时,我每每敲完大段大段的长句子以期让自己痛快淋漓的叙述心愿得偿;曾几何时,还有很多……
其实,说到底,准确来讲,如果仔细剖析一下,你会看到一个致命的缺陷,即所有的一切都是发生于我的内心,换句话说,我只不过让自己期望的内容在我的想象中得到实现——这与空想的区别仅在于我所谓的想象似乎披上了一层客观理性的外衣,使得其看起来让人(其实是让我自己)信服。
我不是因为遇到了什么不如意的事情而妄自菲薄地写这些话,或许曾经我确实这样做过,并且做过很多次,但是我确信这次不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着这样一句话:世界不会因你而改变,改变的只能是你自己。我对这句话很着迷,想从中了解某些人生的真相。当然这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到底是否确实如我所想的这句话里真的有所指,还是事实上它不过是一句普普通通的生活感慨?我不能确定。我担心自己落入了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窠臼。
要知道,一旦思虑过多,这些思虑只能指向两个通路,一是深化,二是泛化。两者都是有利有弊。想的深没什么不好,拥有这样的素质实在是能让你的生命空间得到不断地拓展,因为很平淡的一些生活现象在一双深邃的眼睛里有可能散发出智慧的耀眼光华。不过,一般不是哲学家之类的人,似乎对所谓智慧的光芒并不感冒,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把心思花在如何赚钱以及省钱上面。这无可厚非,毕竟只有先活着你才能有所思想,如此唯一的缺憾就是其生命的厚度会变得淡薄。人生在世,为何而生,为何而死?想与不想都是同样地活,但让我自己表个态,我始终觉得想一想也没什么坏处,非但无害,而且或有可能带来意外的收获,也未可知。
再来说说泛化。有个词语叫泛泛而谈,就是说不深入,点到为止。这样好不好呢?好也不好。最开始读书的时候,我觉得不求甚解很有道理,读得快,读得多,日积月累,好像总会有博学的一天。若是问我记得多少,我连一分的把握都不敢确保。看过即忘,那时候就是这样子读了很多,也忘了很多,感觉自己的脑袋就是一个漏斗,还是倒置的。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养成了爱较真的习惯,对于任何一个闯入脑海的问题,非得求个为什么。但是事实上,这个世界太大了,大到你不清楚自己所疑惑的内容能否都可以得到解答。有时候你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不过一段时间之后,你遇见了一些事,碰到了某些人,你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回头想一想,你的想法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的那个层次,好像你的人生一直在开着倒车。这是由泛化的好坏与否所引申出来的。泛化了会得于博而失于浅。
萝卜青菜,各有所好。深化还是泛化因人而异。其实,所谓深化泛化云云都是我为叙述方便而强行划分出来的,我所划下的这条线也许只适合于我一个人理解,在旁人看来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不过,我不是旁人,我不知道旁人怎么想。
很多时候,我连自己怎么想都搞不清楚,头疼的时候没法确定哪怕一丁点的内容,这时候我会感到无奈,不明白自己项上顶个东西是干嘛用的。一次次的挫折失意告诉了我,很多时候不在于你对一个问题怎么想,而是在于想完一个问题之后,你该做什么以及拥有怎样的一个心态。这很重要。如果说遇到一点点不如意,就悲观气馁,那么你的生活中很难得有几个晴朗的日子,这样活着的人思想担负太重,而且还是全然没有必要的担负,太累。
你说了一句期望得到别人响应的话,结果没人搭理你,你就要因此而感到挫败吗?很有可能在你兴致勃勃地想要跟人交谈时,别人正满怀心事或者根本就是你的问题让人无从回答。很失望,对吧?其实没必要这样,你尽可以拿“话不投机半句多”来自我安慰,或者过段时间再试一次。这里说的只是芝麻绿豆的小事,可是这些小事确实对一个人生活的心态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太多的细节不会因为它细小就能三言两语讲得清道得明,情人之间小打小闹对此应该深有体会。
写这些东西,算什么?有感而发吗?不像是。我今天似乎没遇见什么特别能让自己有所感慨的事情。不过在写这篇日志以前,我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种想象:如果说,我是说如果,我在今天早上站在马路边等待红绿灯的时候,亲眼看见一个人在我的面前被奔驰的汽车撞飞,我会做何感想?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会不会因此而发生某些变化?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想这些,就像不知道为什么写这些东西一样;也不知道我脑海想的东西跟我现在写得东西有什么联系,反正事实就是如此。
大概是因为孤独,没人讲话就自己跟自己讲,或者因为无聊,别人无聊了会没事找事做,我无聊了就想挥毫什么的。谁知道。留存于今天的东西,总会在以后的某一天让你感到惊诧,你会疑惑:这是真的属于我的吗?很奇怪,不是吗?人生中有很多谜团,我不知道这辈子能够把自己的脑袋想破。想破了对我来说,也就是寿终正寝的意思。一个很别致的想法,留在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