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而遇,不告而别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不期而遇,不告而别》,作者叫易懿,当初以为最后一个字念NI(第二声),查了字典,原来读YI(第四声),多亏微信读书的搜索功能。回归正题,看这本书,算是机缘,偶尔心血来潮寻觅些鸡汤文来看,但豆瓣八分以下的我基本不看,市面上这种类型的书颇多,但评分高的少之又少,这本算是佼佼者了。后来我才明白这本书为什么如此特别,因为作者易懿,堪称“当代史铁生”,在她23岁时,去英国留学前夕遭遇车祸,整车只有她一人幸存,却高位截瘫。她写的文章,每一个字都是用小拇指敲打出来的,非常不容易。最先出版的一本书叫《一切都没那么糟》,是出事后她和父母一起穷游欧洲,我更喜欢这一本,讲述她和别人的故事,深有感触。
这本书里,有和她一样原本生活美满,却因一场车祸打乱人生节奏的朋友,或许重新找到了真爱,或许无奈走进了天堂。有写到那天和她坐同一辆车,却没有活下来的朋友。有描述私人的感情,一段是她出事前后,从陪伴到分离;另外一段是坐上轮椅后的异国情缘。最喜欢不能动小姐和没感觉先生的故事,毫无交集,南辕北辙的两个人,医院巧遇,一方陪伴另一方走完最后阶段,完成一个个遗愿清单,像极了偶像连续剧。
除了感情,易懿说起她的遇难经历。不用说也能想象其中艰辛,“高位截瘫,一级伤残,完全依赖护理”,这十四个字扔到任何人头上,都会去考虑一个问题:我还有活着的必要吗?最初她也是生不如死,宁可离开人世,这样父母生活轻松,自己的后半生也不用承担痛苦。接着当求死欲望没那么强烈时,她发现原来活下去也不容易,一口痰就能呛死自己,呼吸不畅就能休克,不经意的一个小毛病就可以要了小命,这种警告让她害怕。
后来易懿慢慢明白,生死根本就不是可以随便谈论的,也不是自己可以做得了决定的。她开始不再寻死,大概知道了该生的时候会生,该死的时候自然会死。
易懿在康复院的时候,曾被人说道:你现在这样也不错咩…指的是和那些连话都无法说清楚,甚至无法认出亲人的患者相比较。她心里也是泛苦,在角门北路10号居然有被羡慕的资格,到了社会上,坐在轮椅上望向她的永远是猜忌和同情的眼神。通常,我们与境遇差的人对比后会知足常乐,放到易懿身上却无比残酷,她自暴自弃,甚至选择轻生,都可以被谅解。
小时候易懿看过一部电影《深海长眠》,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她还活蹦乱跳,根本没有理解影片里表现出来的痛苦,当然这种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也无法感同身受。后来在住院的时候,易懿重新找到这部影片来看,终于明白为什么里面的男主角在坚持了26年之后,依然一心赴死。
她和史铁生一样,本身选择活着已是莫大的勇气,若是能活得好一点,更得付出千倍的努力。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着让人心平气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丧失了行动能力,思想更丰盈敏锐了。他也是大好青年时期坐上了轮椅,书里好多文章都忘记了,只记得他的母亲,当史铁生失去双腿,找不到工作,孤独沮丧地躲在园子里时,常常在阴影处悄悄看着,又生怕打扰他,实则史铁生都知晓。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离世的早,当他成为著名作家时,母亲在黄泉之下终于心安。只是当年被命运作弄的史铁生将怨气撒在了无辜的母亲身上,母亲依旧任劳任怨,书中回忆起来时无限追悔。
同样易懿也有全心全意爱她,不苛求她完美的家人。易懿承认,她放不下,放不下才活了二十几年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不甘心,放不下假如自己不在,妈妈和爸爸如何继续好好生活的担心,放不下世界上那么多没有体验过的未知的和有趣的事情,如果这些东西她全部都能放下,大概也会一心求死。因为放不下,所以才不想轻易地与这个世界告别。
遇见易懿,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全新的认知,明白能正常活着也是一种恩赐,让我对命运充满了敬畏。一生的跌宕起伏,或许只在苍天的弹指间,无法预料,不如惜福惜命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