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爱的玫瑰
前两天看了电影《意》,因为在好几个人的文章中看到关于它的文字,也因为电影介绍的配图上陈冲那风情万种的背影。这是一部色调昏黄的片子,从故事到氛围,我以为我看完后会有点抑郁,却不知道怎么反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玫瑰,故事的女主角,在有的评论里被称为“嗜爱的女人”,半生漂泊,历尽情海劫波----她的婚姻不幸,她爱上丈夫的弟弟,二人出逃,男人却因贫病交加及内疚自责自杀,留下她在滚滚红尘辗转翻滚----幸好还留下一个女儿----从此它乡是故乡,得活下去,她从一个被丈夫遗忘多年的深闺弃妇变成风情万种的洪玫瑰,不知道又经历了几世几劫----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她带着一对儿女,在香港的夜总会里卖唱。灯影迷离的台上,她身着玫红旗袍,朱唇慢启,幽然唱着《忘不了》,何止是风韵犹存,简直是一朵开到烂熟,浓香扑鼻的艳丽玫瑰。
这样的女人最不缺的可能是没完没了的追慕吧,不管是真是假。但这一次应该是真的,她被一个男人爱上,于是带着一双儿女跟着这个男人回到他的故乡,对她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异国他乡,男人把她们放下,然后又远赴异地,留下她们跟自己的母亲,一个阴测测的老太婆朝夕相对。寂寞冶艳的玫瑰,她奇情异致的故事好像从这儿才开始,像张爱玲《白玫瑰与红玫瑰》里说的那样:“你能遇到什么,无非是男人”,她的命运也不过如此,遇上了,也以为爱上了,她断然带着一双儿女跟此人离家出走----只是那人太年轻,要承担如此重担实在力不从心,于是,争吵,分开,自杀,再聚,然后同样的戏码再来一遍,甚至伤害到最理解也最心疼她的女儿----她才不过十六岁,却正是最娇美无敌的时光。一个母亲,竟然在情欲的世界里如此沉溺,对孩子们眼中的惊惶无助视若无物,只顾着跟一个男人水深火热纠缠下去。但她确实又很爱他们,她对要离开的男人说:“你走了,我怎么办,我的孩子们怎么办?”她最终的死,也是因为儿子跟她说----你走,你离我远点,我讨厌你----她果真离得远远的,半夜吊死在自己的房里。
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对着那个年轻的男人嚷着:“为什么你带给我希望,又要拿走”,还有就是,她百般疼爱自己的儿子,经常反反复复对他说:“弟弟,长大了,你要照顾妈妈”。女儿是情敌,儿子却是最终要照顾自己的人,玫瑰真正的内心世界,藉此打开一个缺口。
她也许真的只是在这红尘中被风吹落的一朵浮花浪蕊,风再大些,就要被吹得不知去向,哪怕手里牵着一对儿女,依旧轻飘到毫无重量。她那么强烈去要求爱,不管是来自那个善良忠厚的澳洲男人,还是后来带她离家的情人,她都在激烈的要求和主张,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离开、被遗弃,她要求的何止是爱,那是一种她从来不曾拥有的安全感,她是如此一个无根无本的女人,除了男人及男人给予的爱,再无屏障。
这个故事是由因为她的癫狂在童年备受煎熬的儿子来讲述的,他说:我一直反复写她,试图去理解她,或者在内心深处达成原谅,儿子对母亲的原谅,母亲对儿子的原谅。他理解她了吗,理解了一个内心深处黑洞深藏的女人的狂乱和绝望----她所能想到的幸福,安全,美好生活,需要别人大量的“爱”来保证,没有了这个,她的生活顿时风雨飘摇,随时可能坠毁。
有些电影给你讲一个故事,有些电影给你讲一种命运----象《意》。女人多嗜爱,上瘾程度不同,可是,向别人去要求爱,或是包裹着“爱”的外衣的安全感,真是最为冒险的事情,不止是男女之爱,任何关系都一样,即便是血肉亲情。凡事通过努力多少总能有所收获,除了“被爱”这件事。而这朵“嗜爱的玫瑰”,不但要去求索爱,还是向一个如此年轻的男人----他尚且需要大量的爱,他尚且要在这纷乱的世界里辗转翻腾、摇摆不定----这行为恍如在烧红的的钢丝上行走,在失去平衡最终跌落之前,早已被烫得遍体鳞伤。看电影的人要去怜悯同情,或是蔑视不屑,其实都没有资格。这基本是女性命运之一种,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即便到了现在,总在反复追问爱或不爱的还是女人,今后也还会有心有不甘的女人继续追问下去。况且玫瑰也许极端,却也有她值得理解之处,一份爱,如果不只有点浓情蜜意,还关乎所谓希望、温暖、安全,崭新的生活,那更像毒品一样让人难以摆脱。但是大概到最后玫瑰也没明白:把希望寄托在爱里也好,寄托在别人身上也好,都是相当虚幻的事情,所以她用一根绳子了结了自己。她如果不那么早的死去,慢慢的撑下来,撑到有一天,能在暮色里对着垂垂老去的自己微笑,也许她会明白,自己并非无根无本,自己就是自己永远的根本。不过要那样,她也就不是这一个玫瑰了,那故事要写成另一个版本,名字可能该叫《乱世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