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

怯懦的父爱,强势的母爱——读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

2019-05-10  本文已影响0人  老草
怯懦的父爱,强势的母爱——读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

英国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成名小说《一个人的朝圣》一共有32个章节。小说到了第27章时,才跟读者揭秘——书中主人公哈罗德和莫琳的儿子戴维20年前因为抑郁症,对酒精和药物上瘾,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他,终因找不到工作,在花棚里上吊自杀。

“男人不会明白身为人母是什么感觉,那种因为爱得太深而带来的痛,即使孩子已经离开也不会消散。”小说第一章,从莫琳的心理描述,我们隐约可以感觉到戴维已经不在世上了,但疯狂的母爱让莫琳一直沉浸在与戴维虚无缥缈的对话之中。

戴维的离开,成了莫琳和哈罗德之间的一个死结,她甚至将儿子离世的痛苦转化到对丈夫的痛恨上。认为哈罗德在过去20年里,没有给戴维足够的关心与爱护,才会让他走上不归路。在她记忆里,哈罗德不曾抱过戴维,甚至不曾与他有过肢体上的接触。

通读小说后,我们不难发现,哈罗德是一个老实善良本分的人。最终导致戴维自杀身亡的,不仅仅是哈罗德那卑微怯懦的父爱,还有莫琳身上那强大到令人窒息的母爱。

自从莫琳遇到哈罗德,并决定和他在一起后,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他的全部,给他一个完整的家。婚后的他们,在儿子出生之前是极度快乐浪漫和谐幸福的。

童年各种不幸的阴影,原生家庭生活父爱母爱缺失的影响,使谨小慎微的哈罗德在戴维出生后,更加手足无措,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这个全新的生命。他甚至不敢去抱一抱襁褓中的戴维,担心一不小心就把他给摔碎了。

戴维第一天上学,对学校充满恐惧感,死死地抓着哈罗德的裤脚不放,告诉他:“我不想上学。”看着无助的戴维,他想给他一切,却什么都没有给到他,最后直接躲进车里开车上班去了。

渐渐长大的戴维,变得越来越优秀,也越来越看不起父亲的平凡与懦弱,父子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骨子里深爱着戴维的哈罗德,时常为有一个如此优秀的儿子感到骄傲,也为孩子对自己的态度暗自神伤。

在对待戴维的态度上,莫琳与哈罗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太会做母亲了,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去疼爱戴维。

不可否认,莫琳是一个好母亲,但她并不是一个智慧的母亲。她深知哈罗德原生家庭给他的性格带来根深蒂固的影响,“父亲”这个角色对他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他的成长道路上未曾真正的感受到“父爱”。这种家庭背景下,在戴维成长的过程中,她应该一边不停地鼓励哈罗德,先和他一起携手一点一滴地陪伴照顾戴维;然后一边学会必要的放手,甚至是向他示弱,让他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和戴维沟通交流上来。慢慢地在戴维心目中树立起父亲的伟大形象来。但是,莫琳并没有这样做。

莫琳似乎太爱戴维了,凡事都亲力亲为。她超强的母爱,让哈罗德那点卑微的父爱显得愈发得单薄。在这个三口之家里,哈罗德是木讷孤独的。

六岁的戴维溺水后,莫琳和哈罗德都没有奋不顾身地跳进海里救他。但是,莫琳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责备哈罗德。这种不停念叨的结果一方面让哈罗德的爱子之心变得更加不知所措,另一方面也在年幼的戴维心中种下了一颗父亲懦弱无能的种子。这一次次的责备,一次次地加速拉大了他们父子之间的距离。让戴维在以后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看不起父亲。

当哈罗德试着用从奎妮那儿听来的脑筋急转弯的笑话来活跃家庭气氛时,莫琳不是选择和他一起调节氛围,而是站在戴维一边,觉得那个笑话不但不好笑,而且俗气得很。

当戴维逐渐长大后,莫琳已经注意到他开始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但是母爱泛滥成灾的她,不是及时地与他交流沟通制止,也不是与哈罗德商量对策。而是睁只眼闭只眼,听之任之,甚至自欺欺人地认为那些都不是什么问题。

刚满十八岁的戴维大晚上跑到外面游荡,莫琳心里明明很焦虑,却不敢对戴维说什么,甚至在哈罗德面前故意表现出一副风轻云淡的表情,认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戴维剑桥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呆在家里,经常把莫琳拉到一边,朝她要钱。虽然每次都有求必应,但是莫琳钱包里的钱还是开始不翼而飞,先是硬币,然后是纸币。内心深处极度不安的莫琳,依然选择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她甚至不止一次问过戴维,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无力的她,总觉得亏欠儿子什么,而每次内疚的结果,是责备哈罗德,用以换取内心的安宁。

这种母强父弱的家庭结构,让戴维鄙视父爱,无视母爱。因为无论他做什么,母亲都不会说什么,父亲总不敢说什么。这样的生活,使原本优秀的他,大学毕业后因丧失斗志,迷恋上酒精和药物,而一直找不到工作,最后换上了抑郁症,走上不归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