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习笔记解剖与人文川北医学院

对死亡和无常的思考越早越好

2018-11-17  本文已影响5人  沫比

记得去年自己在知乎问答社区回答过一个问题:“你是如何接受「死亡不可抗拒」这一现实的?或者还没接受?”

当时的我说:

自己具体接受到什么样的程度,还未可知,但是正因为死亡的存在,我才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

思考死亡,是我常做的事情。

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发现死亡是在很小的时候,那时家里养了不少羊,一天夜里被父亲紧急喊醒,一起给羊接生,生下的是死胎。心里充满疑问,为什么不是像其他时候一样,生下来就能尝试着站起来。我问父亲是怎么回事?他说,难产,死了。我说:死了,是什么意思?他说:死了,就是这样,站不起来了,提出去扔掉吧。我看了很久,仍未能明白,为什么会死,死又是什么一回事。

后来外公的父亲过世,乡村特有的隆重的出殡仪式;虽然他是个高寿的老爷子,大家依旧很伤心,痛声哭嚎。而那时的我仍然还什么都不知道,妈妈说太姥爷是上天上去了。在我擎着花圈送葬的时候,看到天空很蓝,心想太姥爷在那肯定很幸福。

后来高中,自己生了一场大病,吃药,虚弱到每天清醒的时间不超过5小时;但即便是这样,也从未想过自己会死。

一年之后,奶奶过世,一样隆重的仪式,这时我已知道是怎么回事,也知道也许并没有灵魂或者天堂的存在。当看到躺在床上,已经没有呼吸的奶奶的面孔时,我惊得赶紧别过脸去,心里充满了悲伤和恐惧。

从那时起,我才开始认真的思考死亡这个问题。但我发现,大家都拒绝谈论这个话题,一说到死亡不是逃避的说些上天堂或者记在心里就不是死亡之类的话语,又或者直接让我闭嘴。

大家都不了解死亡,也不愿意了解死亡。于是,我开始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最开始接触到是《死亡课》,一片“餐桌上的马”,彻底为我打开了了解死亡的大门。

顺着这条路,我又接触到《西藏生死书》、《温暖的消逝》、《最好的告别》等等关于思考死亡及临终关怀的书籍,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死亡,他就在那里,依目前的医学水平,要实现永生可能还需要时间,但是真的永生可以是现实时,人真的愿意永生永世的活下去吗?当一切长久到毫无新意时,寂寞的人该如何面对?即便是现在短短百年,都有很多人寂寥一生。

恰巧是死亡的存在,让人时刻警醒着,这辈子这样过可值得?可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当有一天死亡来临时,能不能坦然的离开?

事实上,我们真的极少谈论死亡,即便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也是如此。

我想我们应该观想死亡,同时也应该充满善意的与他人谈论死亡。当我们谈论时,它便不再是内心深处的黑渊了,也不是你我心知肚明却讳莫忌深怪物。死亡就像明天,于他们,我们一样的无从预知,那何不像对待明天一般对待死亡呢?我们充满热情、期望和想象的去谈论它,去理解它,同时我们在今日去做任何我们真心想去做的事。

这便是我在试着去接受死亡这一个不可抗拒的事实的心路。

image.gif

半月前好友家中突遇变故,从知晓事情的发生到她父亲出殡那天回去探望,我始终处于一种笨拙的状态,无法做到如我所想的那般,不动如山的,用简单有效的语言去引导和安慰那颗破碎的心。

在与朋友的交谈中,她回忆起很多过往的事情,更多是关于自己怎样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忽略父亲的感受,自己的脾气如何糟糕,现在连挽回的机会也没有了,要是能早些想到有这样的可能性,便不会......

而在这段时间里,我是不能贸然的与她正面谈论死亡以及那些对死亡的思考。接受亲人的意外死亡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期间心理上要经历从否认到接受的漫长的情绪鞭笞的过程,以及对过往生活上大量细节的回忆和思悔。开导就只能看时机了。

半月来,我一直思考我该做些什么?

生活中的我们实在是太少对死亡的思考和对无常的反省。以致很多人当不幸来临时要经历情绪的浩劫,甚至一蹶不振。

我想,我该开口对大家说一句:“对死亡和无常的思考越早越好。”

image

《西藏生死书》中以乔达弥的故事来引出接受死亡这一话题,告诉我们一件值得再三思考的事:**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 **

乔达弥的故事

她是位生长在佛陀时代的少妇;她的第一个儿子在一岁左右就病逝了,乔达弥伤心欲绝,抱着小尸体在街上奔走,碰到人就问是否有药可以让她的儿子复活。有些人不理会她,有些人嘲笑她,有些人认为她发疯了。最后她碰到一位智者告诉她,世界上只有佛陀一个人能够为她施行奇迹。

因此,她就去找佛陀,把儿子的尸体放在佛陀的面前,说出整个过程。佛陀以无限的慈悲心听着,然后轻声说:“只有一个方法可以治疗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亲人死过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子给我。

乔达弥很高兴,立刻动身往城里去。她对第一户人家说:“佛陀要我从一户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拿回芥菜子。”

“我们家已经有很多人过世了。”那个人如此回答。她于是又走向第二家,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家已经有无数的人过世了。”她又走向第三家、第四家,向全城的人家去要芥菜子,最后终于了解佛陀的要求是无法办到的。

她只好把儿子的尸体抱到坟场,做最后的道别,然后回到佛陀那儿。“你带回芥菜子吗?”他问。

“不!”她说:“我开始了解您给我的教法,悲伤让我盲目,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受到死亡的折磨。”佛陀问:“你为什又回来呢?”

她回答:“请您开示死亡和死后的真相,我身上是否有什么东西是不死的?”

佛陀开始对她开示:“如果你想了解生死的真义,就必须经常如此反省: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令郎的死亡,帮助你了解我们所处的轮回世界是无法忍受的苦海。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解脱之道。因为痛苦而使你准备学习,你的心也已经打开大门迎向真理了,我将教你解脱之道。”

乔达弥顶礼佛足,终其一生追随佛陀。据闻,她在临终前开悟。

思考死亡及无常,不是让我们变得无情,而是让人去珍惜,去思考何所求,更加平和的去看待人生这短暂而匆忙的百年,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知道世事无常,是珍惜当下拥有的定心丸;知晓死亡,便能少些盲目的急躁与从众,更勇敢的活出自我。

对我们所有人而言,开始对死亡和无常进行思考,都是意义重大的,而且越早越好。

image image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