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探索:闲言碎语(31日)
图文/喜悦

有一天我老了
我想
我会愿意分享关于“心”的话题
给孩子们
因为“它”太奇妙了
对于我们人来说
了解它 是那么重要
它关乎我们的健康、快乐与幸福
就是因为不了解它
我们才会一直心思散乱 游离
找不到中心
无法奠基自己的生命于本然
才折腾的自己不得安宁 不得幸福
甚至时常深陷痛苦泥潭
体验不到活着的乐趣
……
……头脑里的安排是分分钟的事情,它发生的微妙极了。
模式化的思考方式,让自己很难认出它如何发生的……
如果无法从“让自己受苦的人”那里“学习”到一些东西,了解、认识一些东西,那我们基本是没有成长的。
这一生都在积累怨恨与偏见,这不仅让自己受苦,也会让自己的孩子,还有身边的其他人跟着受苦——跟着抱怨与积累偏见。
这种“遗产”是无形的,却也是直接的。父母的偏见越多,孩子的正见发生的几率也就越低。
直至这个孩子持续不断受苦,然后有一天“认出”这些痛苦的因,从那个循环中出离。
……那个事情没有如自己所愿,并不是某个人特别针对自己,对自己有意见,故意拖延。是那个“意愿”还没有在他心中打开,是那个“时点”还没有来到……
……这个解释会化解内在的焦虑与敌意,让自己更有耐心,接受事情原本的节奏与状态……
……敌意,无法使问题快速解决,它只能拖延那个事情的进程。敌意里没有理解,也没有尊重……
……无分别地,照顾好自己世界里的每一个人……
……如果还没有这个能力,那就先照顾好自己的分别心,照顾好因为某些人、事、物而引发的动荡不安……
……清晰地看见那些发生,看见自己内在的执念,并允许它们存在……
……虽然我们并不完美,甚至有许多不足之处,却也有着自己的“嫌弃心”,对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投以鄙视的、嫌弃之态。不易觉察的“自我”以此为傲……
……不去观察自己,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如牛毛的“看不惯”,它们像绳索一样捆绑着自己……
……当找到那些“看不惯”他人的原因,也就超越了自己的狭隘与偏执……
……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些东西,甚至没有办法告诉自己的亲人、爱人。尽管自己特别想告诉他们……
……它们在自动地发生着,仿佛春天的种子发芽一样,不断地冒出来,可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它……
……问题发生的时候,最能明白自己是有条件地接受,还是无条件地接受,而无条件的接受,其接受的程度又如何……
……只要“条件”还在,就难免动荡不安……
——#内在探索#回归自己#觉知力书写营